第三十二章 密诏风波(1 / 2)

密诏风波

这篇表文是由一名无名小卒送到的。在抵达洛阳后,这名小卒直奔铜驼街司马门前,高呼“河间王殿下上表弹劾大司马”,在宫卫们还没来得及做反应前,他周围便聚拢了大量看热闹人群,但见他高举黄帛,再度呼号道:“大司马不臣,勤王志士当深思!”</p>

而在看守宫门的卫毅到来时,他又道:“当以我血荐此书!”竟抽剑自刎,血溅当场,在场民众无不骇然,继而对表文的弹劾内容议论纷纷。</p>

于是数日之内,这篇河间王的弹劾表文便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司马冏本来还有将此事打压下去的念头,至此也不可能了。为表毫无私心,他只能将此表文的内容公之于众,抄阅各府,并令朝廷百官,于今晚尽入大司马府议论此事。</p>

司隶府自然也在受邀之列。刘羡地推演出来。而且这还是有先例的,当年汉献帝的衣带诏,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齐王是曹操,长沙王是董承,成都王是袁绍,河间王是刘备,这不是全对上了么?</p>

如此一来,此事便闹得沸沸扬扬,使得齐王、长沙王、成都王皆卷入舆论风波中,而河间王经此事件,终于洗脱了赵王残党的出身,成为了忠君爱国的头号忠臣。</p>

设计中唯一的破绽,可能就是李含在离开长沙王府的那一刻钟。如果司马乂能及早反应,将其抓获斩首,李含的计策就无从发挥了。</p>

可米已成炊,现在的事态已经激化,无法改变了。</p>

在李含的设计之下,现在刘羡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该如何重获兵权了。司马冏在收到表文后,必然会猜忌司马乂,继而影响到整个长沙王一党。以自己为首的这些长沙王党羽们,到底该采取何种手段,才能在接下来的风波中活下去呢?</p>

这一点不止是刘羡看出来了,刘琨、陆云等人也看出来了,他们面面相觑,皆露出担忧神色,刘琨问道:“怀冲,今晚的大司马府议事,你要不要称病不去?”</p>

不用怀疑,这一夜的议事,大司马府必然会向司马乂等人发难。到时会是什么结果,谁也说不好。所以刘琨的意思是,不妨在家中称病避祸。</p>

但刘羡略一沉吟,便摇首否定道:“不,现在大司马本来就对我们心存疑虑,我若是称病不去,岂不是更显得心中有鬼了吗?到那时反而猜忌更深,误会更大,直接派人来杀,莫非我们逃得掉吗?”</p>

“还是要去,敢去,才说明无愧于心。”</p>

这么说着,刘羡下定了决心。等到黄昏将至的时候,用过晚膳,换上朝服,他令幕僚们不得妄动,都留在府内,专门等他的消息。</p>

出府门上车的时候,正好撞见司马乂也从府邸内出来,两人对视一眼,都察觉到对方肩上的压力,随即佯作无事地笑笑,各自往大司马府乘车驶去。</p>

等刘羡和司马乂抵达大司马府时,宽大的街道上已停满了车马,下车的官僚们在府门前相互打着招呼,并焦躁地进行议论着,显然都在猜测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但等他们看见刘羡和司马乂走过来,顿时露出见了鬼般的神色,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议论,低着头纷纷往府内走,唯恐被人说成是长沙王一党。</p>

几经沉浮,刘羡对此早就看得淡了。人本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果不是相交甚笃,人相敬相爱,相害相怨,都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能对此淡然处之,恰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p>

但当他回头打量司马乂时,却不免讶异发现,这位长沙王的情绪并不稳定。他面沉如水,握紧双拳,呼吸稍显纷乱,似乎胸含怨忿。</p>

他主动对刘羡提起道:“真叫我想起了当年,五兄遇害的那天,众人也是这般反应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