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利动人心(1 / 2)

利动人心

利动人心</p>

袁术怎么都接受不了广陵的得而复失。</p>

其实袁术很清楚,自己麾下的兵马,除了孙家军可能不惧怕徐州军外,其他部队的实力是比不过徐州军的,战力比可能是1.5比1,甚至是2:1。</p>

也就是需要两个扬州兵卒,才能和一个徐州兵卒对抗。</p>

可如果拥有广陵就截然不同了。</p>

那时候袁术可就是背靠坚城,而且有着充足的粮食军械,面对远道而来的徐州军,双方的差距就可能又变回1:1了。</p>

而且徐州军的粮草要转运数百公里,才能抵达前线,即便有河流帮助,也一样是相当沉重的负担。</p>

这样袁术军就能占据大优势了。</p>

可现在,孙策却擅自退兵了。</p>

这怎么能不让袁术怒气勃发。</p>

不过袁术也明白,孙策这是在跟他示威。</p>

是怨他几次三番食言而肥。</p>

为郡丞,以太史慈为郡尉,统广陵郡兵。”</p>

刘备意气风发,这刚一出兵,就完成了最难的部分,让他明白了志得意满是一个什么滋味。</p>

“传令全军,今晚提早扎营,全军加餐,明日兼程赶路,到达广陵城后,赏赐全军酒肉,大宴三军。”</p>

刘备的命令和前线的好消息随着使骑传播了开去,徐州军士气大震,到处都在三呼万胜。自从刘备入徐州以来,每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坚,使得徐州军的战斗力也在不断的提升。</p>

一种名为自信的东西,开始在徐州军中埋下了种子,等待着时间和战绩的浇灌,让它能够发芽长大。</p>

“对了,去接子扬家人的使者可曾出发了吧?”</p>

刘备突然想了个事情,转头去问夏侯博。</p>

在这次行动之前,刘晔自告奋勇要去说降广陵,刘备就派人去接刘陶父子了。</p>

如果只是高邮的话,那刘晔的功绩还不凸显,可一旦真说降了广陵,刘晔自然会为人所注意。</p>

以袁术的性格,刘陶父子俩就在他的治下,保不准对方会做些什么。</p>

虽然袁术也可能什么都不做,但万一做了,对刘晔的打击可就太大了。</p>

于是,刘备亲自安排人手,让傅士仁领队,前往成惪接人。</p>

夏侯博拱手回答道:“主公请放心,君义在我们出发之前就已经动身,星夜兼程,赶往成惪,料想应该能及时把人给接出来的。”</p>

刘备这才放心。</p>

另外一边,刘封此时正站在广陵城的城墙上,朝着运河的方向眺望。</p>

刘封穿越前有个著名的历史梗,叫秦长城,隋运河。</p>

意思是有一些人只认识秦代的长城,所以认为秦朝以前的长城都是假的,虚构的。</p>

有些人只认识隋朝的大运河,所以认为从隋朝之后,中国才有了运河。</p>

实际上长城这个东西太早了,在东西周的时期,就已经有过小段的土垣来阻止北面的游牧民族入侵了。</p>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墙,最终被秦朝连成一体,形成了长城。</p>

运河也一样,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修筑运河的记录,而扬州这一带,就是最为著名,也是铭记在历史上的大运河,便是由吴国不世出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和齐、晋争霸而修建的。</p>

这,便是邗沟。</p>

后来西汉、东汉,也都曾经修缮扩容这条运河。</p>

刘封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运河。</p>

只是这条运河依旧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现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淤积和堵塞。</p>

刘封心里正在想着,是不是按照历史上那样,调任陈登来广陵,由他负责疏浚这条运河,并且扩大化。</p>

如此一来,好处是非常明显的,不但广陵将会大大加强对徐州方向的向心力,而徐州的影响力也能通过运河直达扬州三郡。</p>

“幼平,你看广陵和江都,哪一处更适合为水军军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