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乡党云集(1 / 2)

乡党云集

乡党云集</p>

双方最终议定,袁绍进位大司马,封邺侯,位高三公,加开府,赐赐弓矢、节杖,加斧钺并虎贲百人,冀州牧,都青、冀、幽、并四州。</p>

曹操进位大将军,录尚书事,总览朝政,都兖、司隶两州。</p>

刘备进位骠骑大将军(三公将军自带开府权限,不需额外加恩),位比三公,转封谯侯,录尚书事,赐弓矢、节杖,加斧钺并虎贲八十人,都豫、徐、扬三州。</p>

罢豫州刺史郭贡,令其进京,出任三公之一的司空。</p>

杨奉进位车骑将军,位比三公,赐假节钺,录尚书事,参知朝政。</p>

张杨进位卫将军,位比三公,自开府,录尚书事,参知朝政,封晋阳侯。</p>

如此一来,杨奉能够留在洛都,而张杨不但能身居朝廷高位,参与政务,还避免了日后死于杨丑之手,相信也算是对得起他这一次的配合之功了。</p>

在原来的历史中,三公中的太尉将会指给袁绍,司空由曹操担任,总掌百官朝政,而司徒赵温则是个长寿的,一直坐到征辟曹丕为止,也算是为汉献帝做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次努力。</p>

不过眼下看来,除了张喜要如同历史上那般去职,让位与郭贡外,其他两人应该还能坐上一阵。</p>

以杨彪的个性,应该会和曹操好好斗上一斗。</p>

而没有了董昭这个小内奸,仅靠丁冲一人,怕是孤掌难鸣,局势可能比原历史中还要艰难。</p>

不少人以为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后,立刻就顺利的压服百官,掌控朝政了。</p>

事实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刚掌握朝政时,曹操甚至还被汉献帝来了一次下马威,以禁卫剑戟临头,出来之后还摸着脖子跟左右道,我头尚在否。</p>

不过曹操也就上了这一次当,的事情。</p>

最后那六七百人,是襄陵周围的河东乡党,以及南下路中加入的青壮游侠。</p>

这些人一来是困苦于粮草吃食,二来也是仰慕关东勤王军的威势,故而想要跟着贾、柳等人一起投军。</p>

弄清楚了所有情况后,贾习不敢怠慢,先将这些人暂且安顿在营外,却对贾斌和柳孚请求调拨一批粮草的请求置之不理。</p>

军中粮草,皆为有数之物,贾习虽有权限,却如何能因私废公?</p>

刘封年纪不大,可眼睛里却揉不得沙子。</p>

这事情要是真追究起来,贾习这颗皓首可真不一定能保得住。</p>

不过贾习虽然没给他们调拨粮食,却把自己和贾逵所得的奖赏,以及随身的财物尽数取出,交给贾斌,让他去周围乡野购买吃食。</p>

等到刘封接到消息,从安邑城中出来,看见多出了一个营地时也吓了一大跳。</p>

这一千多人,三百多匹战马,所建立起来的营地可不小,足可以比拟两三千步卒的营地了。</p>

刘封倒是没急于回营地,而是勒马瞭望。</p>

只见这营地虽然草建,但布置的却有板有眼,甚至还立起来了三个营门,留出百余米的大道,专供骑兵组织反冲锋的。</p>

只此这一点,营地的建设者就至少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骑兵指挥官。</p>

刘封不禁咋舌,天下之大,英豪何其之多。</p>

这默默无名的一个小卒,竟然都是一个合格的骑兵指挥官。</p>

可惜将来蜀汉两国,在老一代的人杰们死去之后,骑兵指挥官就越来越弱,东吴那边甚至都没有战役级别的骑卒了。</p>

刘封一回到营地,贾习就已经迎了上来。</p>

贾逵此时不在大营中,被刘封派去了绛邑收马去了。</p>

“少主,下官无能……。”</p>

贾习看见刘封之后,就先请罪。</p>

刘封却是摆了摆手,将对方搀扶起来:“贾参军何罪之有,乡人来投,正是我勤王军得道多助之相,并非参军之过。”</p>

贾习之所以请罪,是因为他有私心,为了能够立功,特地写信回襄陵,让乡中族人筹备买马事宜,以此博功。</p>

可贾习没想到的是,乡人确实按他的要求采购了一批战马送了过来,但同时还过来了一千多号壮汉。</p>

“哈哈哈,无妨。既然他们想要投军,就先收入军中吧。”</p>

刘封闻言,大笑起来:“不过需与他们先讲明了,我们可是要回徐州的,若是入营之后再想离开,那可就要以逃卒之罪惩之了。”</p>

贾习赶忙谢恩。</p>

得到了刘封的允许,贾习开始统计起新营地中的人数和牲畜数量,竟得壮勇一千一百八十七人,马匹六百一十三匹,其中半数是为徐州军代购,其中竟有一等马一百零六匹,可见襄陵贾家和柳家,也俱是下了大力气的。</p>

于是,刘封大笔一挥,直接拨付十日口粮,暂单独编为一营,以贾斌、柳孚二人暂统之,以待后续选拔。</p>

同时,再拨出粮食三千石,送往襄陵,权做购买马匹,招募壮士之资。</p>

这一手不但让贾习千恩万谢,就是贾斌、柳孚二人也是感激涕零。</p>

这多给的近两千石粮食,在这大荒之年,可谓是价值千金的救命之物。</p>

大军原本即将东归,就因为郭图进驻到了河内的汲县,使得天子惊惧,不敢东行。</p>

天子外厉内荏之色,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再一次的证明了袁绍当今天下第一强藩的地位。</p>

六日之后,从河内再次传来消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