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2章 突破口(1 / 2)

沈青云接到吴建国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沈厅。”

吴建国严肃的说道:“杨帆那家伙交待了一部分情况,但我觉得他说了和没说区别不大。”

“怎么回事?”

沈青云皱了皱眉头,不解的问道。

“别提了。”

吴建国苦笑着解释道:“按照杨帆的说法,自己和齐德隆当年都是周川的小弟,周川和薛正义因为一块地的事情发生矛盾,便让他和齐德隆去教训薛正义一顿,两个人找茬揍了薛正义一顿,然后就走了,没多久就传出了薛正义失踪的消息。”

听到他的话,沈青云愣了一下,但随即就明白了吴建国的意思。

就像他说的那样,看似杨帆招了,可问题在于,所有问题的关键在那个周川的身上,偏偏那家伙还死了,这可怎么办?

“死无对证是么?”

沈青云自言自语了一句。

“是啊。”

吴建国说道:“这两个家伙的供词几乎一模一样,应该不会有假。”

“不存在串供的可能么?”

沈青云想了想问道。

“应该不至于。”

吴建国摇摇头道:“我查看了当年的出警记录,还有李梅之前写的举报信,她确实也说这两个人打了自己的丈夫,没有说他们绑架薛正义。”

“你的意思是,薛正义被打之后,李梅还见过他?”

沈青云惊讶的说道。

“应该是。”

吴建国说道:“按照当时周川对杨帆和齐德隆的说辞,薛正义手里有一块地,被周川看中了,两个人因为这个地的工程产生了矛盾……”

顿了顿。

他补充道:“这个也符合李梅给我们的举报材料内容。”

听到了他的话,沈青云的眉头紧锁着,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再仔细的核查一下当时周川和薛正义各自的情况,比如他们不是因为一块地起了争执么,看看最后这个地落在谁的手里了。”

“好。”

吴建国点点头,连忙答应下来。

他明白沈青云的意思,其实不管杨帆等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薛正义到底得罪了什么人,能够让对方直接把他搞到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平心而论。

下这种狠手的程度,在沈青云看来是非常少见的。

………………

放下电话,沈青云的脸色非常严肃。

杨帆和齐德隆的口供,虽然死无对证,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薛正义的失踪,确实跟周川有关系。

再联系到之前周川的那些表现,沈青云知道,这个家伙身上一定有很多秘密,所以才会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医院里面。

“有点意思啊!”

沈青云自言自语了一句。

他毕竟在官场混迹多年,对于刑侦方面的情况自然也是了如指掌,这个案子看似没什么奇怪的地方,但实际上很有意思。

有些犯罪分子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总是摆不正位置,在他们看来,只要涉案人闭嘴,就能瞒天过海。

但事实上,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就好像现在,原本沈青云不敢笃定薛正义的失踪是怎么回事,毕竟在那个年代,有些人失踪并不一定就是死了。

李梅的举报材料沈青云看了,单从纸面上来看,确实值得同情。

但沈青云却没有完全相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沈青云知道,身为警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甚至于。

哪怕在一起案件当中,有某一方明显是弱者,也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态,不能抱着同情心去办案。

这涉及到一个公平执法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当矛盾与纠纷出现时,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寻求警察的帮助。

但警察执法绝不是简单地倾听一方讲述,更不能仅凭情感偏向所谓的弱者,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法理与现实考量。

从法律原则层面来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执法的根本准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得到公正的对待。

每一个案件都包含着复杂的事实和情节,仅仅听信一方的陈述,极有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在一些经济纠纷案件中,表面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通过夸大事实、编造谎言来获取同情,但实际上其诉求并不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警察只听一面之词,就会损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破坏法律的公正性。

此外,司法程序强调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只有通过多方调查、核实证据,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全貌。警察若仅凭主观同情弱者,不注重证据,不仅会导致错案的发生,还会动摇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削弱法律的权威性。

从现实情况出发,“弱者”的定义并非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