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里有这样一段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意思是,天下的善事以孝顺为首要,但判断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看他内心是否有孝念,而不是看他的行为表现。
如果只看行为,那么贫困家庭就很难有孝子了,因为贫困之人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
天下的恶事里,淫乱是最恶劣的,判断一个人是否作恶,要看他的实际行为,而不是看他心里有没有邪念。如果心里有过邪念就算坏人,那么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这里解释了,一个完整的人,由两部分组成,分为表面功夫和内心念头。
别人只能看到我们的表面功夫,因此把表面功夫做好,表面的我就有好的风评,表面功夫没做好,就不会有好的风评。
而别人喜欢我的,仅仅是我表面的那部分,别人讨厌我议论我的,也仅仅是我表面的那部分。
这是我,但也不是我。
为什么这么说?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它能代表整体吗?
况且被人讨论,仅仅是别人喜欢八卦,八卦一下而已,你在别人的心里,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心理学中的“焦点效应”表明,人们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实际上,他人的评价往往是随意、短暂且片面的。
是有多么无聊的人,才会多多去议论别人啊!当我们在议论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当下也是卑劣的。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卑劣的。
当我在议论别人的时候,就算我说的对,就算别人做错了,我议论别人的那一刻,我就是卑劣的。
为了减少他人口中的差评,获得他人口中的好评,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把表面功夫做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什么必要。
比如一个人不想打螺丝,想创业神马的,最后负债累累,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可是反映在别人的眼中,就会觉得这个人过得不好,那就是懒。
而另外一个人做生意偷奸耍滑,坑了很多别人的钱,最后反应在别人眼里,哇塞这么成功的人, Very good!
表面结果和内心期望就成了两极分化,这个时候,坏人享受别人的好评,好人忍受别人的差评,我们是否还需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内心善良的人,是否需要为别人的想象买单?
如果他们了解我,就不会轻易下结论,真正理解我的人,不会用流言来定义我。
不要和看表面功夫的人多做解释,有些人,带着有色眼镜本就是他的问题,不要为这种人内耗自己。
适当地强化内在的价值感,内心空间,我的地盘我做主!
想想自己的核心优势、成就和价值观(例如:“我善良、坚韧、完成了什么目标”),每天重复:“我是自己人生的裁判,别人的评分系统,与老子无关。”
同时,引导注意力。
把注意力放在讨厌我的人身上,是对爱我的人不公平。
将精力转移到支持我的人,或自我成长上。他人爱不爱的无所谓,我要学会爱自己,让他人的评价有多远滚多远。
光是在心理上不在乎可能没有什么卵用,该丢脸还是会丢脸,这就说明表面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这部分必须用现实生活中的结果,来消除苍蝇似的噪音。
在获得好的结果之前,允许自己阶段性地在意,不追求“立刻不在乎”,而是告诉自己,“现在有点难受,说明我在乎自己的名誉,但我知道这种感觉会过去的。”接纳情绪往往会加速它的消散。
记住一句话,猛兽从不回头听犬吠,不是因为傲慢,而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
水了……啊不是,自我暗示了一番,我的脸不红了,眼神也变得更加的坚定,别人想说什么,就让他们去说吧,清者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