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十一月初一。
大朝会。
今日是朱棣作为皇帝的身份第一次参加大朝会,所以朝会显得很是隆重。
蓝武作为如今风头正盛,手握大权的勋贵,自然也是要参加的。
而且即便如今所有公侯都在京城,他参加大朝会的位置,依然还是第二位。
唯一能够在他前面压他一头的就只有魏国公徐辉祖。
剩下的,即便是曹国公李景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要站到他后面去。
当然冯胜如今也病的不轻,朱棣特意恩准,是不用上朝的,而傅友德因为老朱的去世,不得不动身北上前往北平坐镇。
毕竟如今大明正值皇权交替,北边的蒙古难免会有一些别样的想法,有一个身经百战的国公坐镇北平前线,京城这边才能安心。
这样一来,走到武勋最前面的三个就变成了徐辉祖、蓝武以及李景隆。
看着这三位一个比一个年轻的国公,对面的文官队列,一些有心人立马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大明随着老皇帝朱元璋的故去,在武勋这边,同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波新老交替。
而且最让他们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一次武勋的新老交替中,表现的却是非常的平稳,并没有上一次李善长和蓝玉新老交替时那样血雨腥风。
而且这一次上位执掌大权的三个国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二代国公。
按理来说,武勋二代一般都是比一代差劲的,如今掌权的武勋变成了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这些文官们应该会感觉大松了一口气才对的。
再加上那位让整个大明官不聊生的皇帝也死了,他们更是应该感觉自在了才对的。
但不知为何,看着这三位二代武勋,特别是走在中间和前后都有说有笑的那位凉国公,文官群体中却是并没有多少高兴的情绪,反而心情越发沉重起来。
“蓝武,我可是听说了!”
“你这次可是真的捅了文官的马蜂窝了,你抓茶老会的几个老家伙的事情被人爆出来了,这段时间那些文官们可是像疯了一样,一直在上奏疏参你。”
“昨天我进宫去守灵,看到陛下正让人烧奏疏,一问才知道,那些奏疏都是参你的,好家伙足足有一人多高,全部被陛下留中不发,一股脑的给烧了。”
“你等着吧,今天大朝会指定热闹,我估计那些文官必定当堂和你摆明了车马对垒。”
“呵呵!”
蓝武闻言却是毫不在意的笑了起来。
“我怕他们?”
“若是怕,我就不会抓那些老家伙了,实话和你说,本来抓那些老家伙的消息很隐蔽,根本就没人知道是我干的。”
“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参我的奏疏,一合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手下那些人做事太细致,那些文官又太菜了,根本就查不出来是我干的。”
“索性我就把消息给放出去了,甚至还允许他们去昭狱里探监,这才有了如今的局面的。”
“哈哈哈!”
听到蓝武的话,李景隆顿时目瞪口呆。
他还真没想到,如今朝局如此动荡的幕后之人竟然是蓝武自己。
他憋了半天最终还是悄悄朝着蓝武伸了一个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