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的离军,未尝不是好归宿。
杨仪目睹军心变化,趁热打铁地宣布道:
“至于究竟谁去谁留,本相绝不会武断决定。”
他提高嗓音:
“三日后,戍卫军全军举行考核!本相会亲自主持。”
“凡年龄体力战技皆属上乘者,留下!不达标准者,脱下戎装,领赏还乡!”
说到这里,杨仪目光变得无比真挚,拱手向全场将士深深一躬,郑重道:
“无论去留,各位都是大汉的功臣!留者,当精忠报国,百炼成钢。”
“去者,当繁衍生息,兴家强国!大汉能有今日,全赖各位浴血奋战。”
“大汉要有明天,还需你们在不同岗位继续努力!”
此番话掷地有声,满怀真情,令台下将士无不为之动容。
许多人眼眶微热,竟被杨仪如此推心置腹所打动。
赵统、陆安等一干将领听到此处,也再无异议,纷纷抱拳拜服:
“丞相英明!末将等谨遵丞相之令!”
紧接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在校场炸响:
“杨丞相英明!”
“誓死效忠大汉!”
数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中已不见先前的彷徨,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斗志。
听得出来,那些即便可能被裁撤的士兵,也不再悲观失落,反而跃跃欲试准备考核,甚至开始计划着退伍后的新生活。
而那些自信能留下的将士,则下定决心要成为杨仪口中的“精兵”,绝不辜负丞相期望。
军台上,杨仪站直身躯,目视沸腾的人群,眼中露出欣慰与自信的光芒。
立在他身后的随行官员们无不钦佩地望着他的背影,方才群情激愤、一触即发的场面,就这样被丞相几句话轻描淡写地化解于无形,安定军心之手段,真乃举重若轻!
陆安看着台下不少昔日吴国部属也跟着高呼,对杨仪愈发折服。他低声对赵统感慨道:
“杨丞相大才,当真令人心服口服。我等幸甚,能为其效命。”
赵统深以为然地点头。
先前他还担心裁军会引发哗变,如今看来,不但无人不满,反而士气更盛。
这等手腕,他自叹弗如。
欢呼声中,杨仪再度扬起双手虚按,示意安静。
众将士渐渐止声,校场恢复肃静,唯余猎猎旌旗在风中作响。
杨仪朗声道:
“今日军中议事便到此。记住,本相要的,是百炼精兵,是将来以一当十、以十破千的虎狼之师!”
他目光如炬,望向远方:
“而冗兵闲卒,只会徒耗国力,不足为训!”
“虎狼之师!百炼精兵!”
台下将士闻言,斗志昂扬,轰然响应。
杨仪满意地点点头,继而话锋一转,郑重宣布:
“三日后的考核,由本相亲自监考。现在,全军解散,各自归营备战!”
“赵统将军,负责拟定考核章程,务必公平公正、选贤任能!”
“诺!”
赵统拱手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