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从山东乳山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的自动化专家于海斌(1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246 字 1天前

院士出生地

于海斌院士,1964年10月出生于山东乳山。

乳山现为山东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它地处青岛、威海、烟台三市衔接的腹地;南濒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乳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夏时,这里属嵎夷,商属青州,周属莱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境内置育犁县。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

此后,境域先后属文登县、观阳县、牟平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属海阳县、宁海州。

1941年2月,胶东区委划牟平县南部和海阳县东部建牟海县。

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乳山县,1993年7月,乳山撤县设市(县级)。

乳山人文底蕴深厚,这里融合了多种文化。

这里是道教养生文化的传承地,圣水宫、多福山等景区传承“道法自然”理念,举办庙会、禅修等活动。

沿海村落保留着丰富的渔家文化,如祭海祈福、渔歌号子等传统渔猎习俗。

同时,乳山还是着名的红色文化圣地,胶东育儿所的故事感人至深,300多名乳娘在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中,保护了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

乳山名人辈出,姜房:字汉臣,大孤山镇万户村人,为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之后裔。

金末社会动乱,他纠合义旅,平定战乱。

元太祖成吉思汗授其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等职,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封天水郡开国侯。

王玉阳,名处一,号玉阳,宁海东牟(现乳山市冯家一带)人,是全真七子之一。

金大定八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后在文登铁槎山云光洞结庵修炼9年,被称为“铁脚仙人”。至元六年,敕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出生地解码

山东乳山对于海斌院士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潜在影响。

乳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这里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勤奋、坚韧、尚学等精神品质。

于海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受到这些价值观的熏陶,为其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努力奋进奠定了精神基础。

同时,乳山独特的母爱文化,如大乳山的传说、胶东育儿所的故事等,培养了人们善良、博爱的品质。

这也可能让于海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在团队合作和科研工作中更好地与人相处、为社会做贡献。

乳山市重视教育,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当地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家长大学、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于海斌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培养,有助于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其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乳山有着人才辈出的传统,这种氛围会对于海斌产生激励作用,让他以家乡的优秀人才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当地政府和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可能会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一些发展机会和平台,比如参加各类竞赛、交流活动等,让于海斌能够在早期就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并得到锻炼和提升。

虽然目前没有公开的具体资料表明于海斌院士的成长与乳山的这些因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出生地的文化、教育等因素往往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助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9月—1984年7月,于海斌本科就读于东北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于海斌硕士就读于东北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于海斌博士就读于东北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于海斌院士在东北大学连贯的本硕博求学经历,为他学术成长搭建了系统且深厚的基础,对他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本科到博士,于海斌始终深耕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

东北大学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顶尖科研平台如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种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使他在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在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网络等方向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东北大学在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底蕴,如冶金、采矿等传统工业的智能化改造,可能直接影响他日后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研究方向,成为推动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学者。

东北大学在控制领域名师辈出,如柴天佑院士等。

于海斌作为其门生,可能在求学期间受到顶尖学者的学术思想熏陶,并接入国内一流的科研网络。

这种师承关系不仅传递了专业知识,更塑造了其科研思维范式。

如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的务实风格,为他后续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奠定了基础。

东北大学以工科见长,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于海斌本科阶段可能参与过实验室基础项目或工业实习,接触到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如工厂生产线控制。

这使他形成了“从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价值观,区别于纯理论研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