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年代文里的知青表哥(三十五)(2 / 2)

“也就是老宋这冷淡性子,面对着有啥好东西都想着他的好妹妹,还天天摆着副冷脸,要是换成我,有个这样满心满眼都是我的表妹,真是恨不得把她捧在手心里呢。”

“我看你这不是想表妹妹,是想情妹妹了吧。”

“去去去!胡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可都是纯洁的革命友谊。”

“哈哈哈哈哈,那谁知道呢。”

在众人的哄笑声里,撑着伞脚步匆匆的宋观文在追出一段距离后,才终于透过细密的雨幕,瞧见了前方不远处的矮小身影。

正如张建国描述的一样。

她裹着一件厚重的蓑衣,斗笠压得低低的,脖子都没了踪迹,本就不怎么高的身形被这两件厚重的东西一压,更显得委顿了不少,一步一晃地地走在漫天水雾里,活像一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蘑菇精。

宋观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追出来。

明明刚刚还在为她这两天都没有像往常一样来看他而有些心烦意乱,甚至心上堵了口闷气,可当张建国随口提了一句\"林知青送来的……”时,他的脑子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就已经先一步翻身下炕,冲了出去。

可他追得急,像是生怕赶不上林惜一样,可真正看到她的背影时,却又有些踯躅地放慢了脚步,脑子里也混乱地飘过各种乱糟糟的念头。

“自己不是最烦这种哭哭啼啼的人吗?她不来了才好呢。”

“她可是那胡芸的外甥女,那样的人的亲戚,能有什么好的。”

“本来就是因为她,自己才躺在床上大半个月的,她天天来看他也是应该的。”

自小,宋观文就活在父亲和继母的评价里:

“这孩子眼神太冷,看人的时候像腊月里的穿堂风。”宋父皱着眉头对来客说。

“养不熟的白眼狼,给他吃再多好的也换不来个笑脸”胡芸在厨房里择菜时,总爱跟帮工的婶子们念叨。

饭桌上,亲戚们半开玩笑道:“观文啊,你这孩子怎么老是板着张脸?活像谁欠了你家八百斤粮票似的。”

起初他还会冷着脸辩解,可渐渐地,他连辩解都省了。

日复一日,这些话语像钝刀子割肉般,一点一点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到后来,连他自己都信了——他宋观文,天生就是个冷心冷肺的人。

他确实很少对人热络,村里人说他清高,知青们觉得他孤僻。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种保护:不期待,就不会失望;不付出,就不会受伤。

利益往来多干净啊,你帮我打壶水,我借你本书,清清楚楚,互不相欠。

最怕的就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分,像蛛网一样缠上来,挣不脱也甩不掉。

这是他在宋家这潭浑水里,早早就悟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