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郡则是益州的要塞,从东线要进攻成都,巴郡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
袁尚要张松无论如何都要至少争取这两个城郡中的一个派遣投降派的将领,这么一来袁尚操作的空间就会很大!
张松领命,随后又停留一日,便向袁尚辞行,袁尚许诺了他三品朝廷大员,并且给他赠予许多金银珠宝,让他回西川后能够做贿赂西川官员将领的资金。同时,袁尚告诫他,他的兄长是死忠派,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机密和想法告诉张肃!
张松闻言有些不理解,袁尚远在许昌,怎么对蜀中人物,就连自己的哥哥都这么了解呢?
袁尚自然不能和张松说自己是穿越来的,只能告诉他,悬镜司成立之前,他就已经派出很多人秘密调查过蜀中官员将领了。
张松离开后,袁尚又找来黄月英和刘晔,这次的蜀地作战,袁尚又需要很多机巧术给予他支持。
袁尚把此战的难点告诉二人,就是行军和物资输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蜀多山地,艰险难行,常规车马运输不便。
如何减轻行军和运输压力,是袁尚急需解决的问题!
黄月英作为袁尚的机巧学支持,从她嫁给袁尚的伊始就在众多的战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防守邺城的机弩,到碾压陈留的雷公车,再到赤壁之战的舰船,乃至修建通往幽州的官渠,每一处都有她的付出。
如今袁尚的收官之战,又该黄月英出手当贤内助了。
袁尚要黄月英随军侍奉自己,刘晔带着墨工坊技师随军而行,逢山铺路,遇水搭桥。
黄月英和刘晔早就为袁尚设计好很多蜀地作战的运输工具,因为袁尚在赤壁之战后,便向墨工坊和黄月英下达命令,研究一些适合蜀地作战的机巧工具来。
于是这数个月时间,黄月英带动墨工坊研制出许多的突破性的武器和工具来。
一个是木牛流马,一个是黄氏连弩!
这边就说到一个事情了,原史中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是由诸葛亮研发而成,至于他的妻子黄月英到底贡献了多少技术,这个不好说。
但是在袁尚穿越后的时间线中,袁尚很早就同黄月英讲过木牛流马和连弩的思路,因为这两样都是机巧术十分高端的研发,所以初期袁尚根本不指望。如今袁尚和黄月英成婚也有四年多的时间,后者终于通过自己的思路和理解,通过墨工坊研发出了这个时代顶级的科技物品。
黄月英和墨工坊设计的木牛流马是两样东西:
木牛乃是一种比较大的四轮推车,车身轻便而且能够根据载具不同而持续运输,木牛可以在前方用牲畜作为拉力牵引,也可以在后方由人力进行推动。木牛还配有前方的滑轮,在一些地区,甚至可以让人先爬上一些高处,之后把木牛通过滑轮输送上去。针对蜀地的崎岖山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远比同时代的任何一种传统大型载具都更具有轻便和实用性!
流马则是一种轻便灵活的单人独轮小推车!这东西十分轻便,而且灵巧,并且还通过力学能够承载不错的负重!因为车身窄,只要人能通过的通道,流马都能通过!这个发明创造就是针对蜀地一些特殊地形而针对性制造的。蜀地那些类似于一线天,陈仓栈道,仅容一人通过的地区,流马都可迅速通过。经过墨工坊测试,一人一流马,可以负重三人到四人的负重物品。也就是说四个人要在狭窄栈道背负的粮食,一人一流马就搞定了。而且速度方面比人步行还要快。因为一些下坡路段,十分的省力,上坡也通过独轮而大大提高了速度和运输效率!
有这两样东西,袁尚在蜀地运输物资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从而能够有效的补给自己的军队。
接下来,就是这个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射击武器登场了,黄氏连弩!
黄月英和刘晔给袁尚还专门带来五支黄氏连弩,作为演示和讲解。
刘晔向袁尚讲述连弩的机巧原理:连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
即,黄氏连弩是在弩臂上的箭槽(或箭道)之上,安装了一个函匣,匣子里面可以装十支箭,通过下压机木扣弦,射出一支箭后,匣子里面的铁箭因为重量会自然下落到箭槽中,再反复扳动机木拉弓扣弦,实现连续发射。
不过黄氏连弩虽然可以连发,射速方面是这个时代无敌的存在,但是射击距离却相对较近,一支连弩至多的射击距离和有效杀伤距离要比寻常的弩机和弓箭要近很多。这算是黄氏连弩的一个弊端。
然而即便如此,黄氏连弩也对这个时代的作战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黄氏连弩并非是配置在远程部队的,远程部队的射击距离是极其重要的,连弩的射击距离根本不能满足远程射击距离的要求。
黄氏连弩是配备在近战部队的!在一些三人或者五人一组的战斗小队,专门配一个弩手,同时装备长弩和连弩!长弩可以远距离狙杀敌方高价值目标或者形成远距离压制;连弩则在近距离战斗时发挥巨大威力!这相当于给一个三到五人的袁军小队配备了一把类似手枪的存在!只要对面没有盾牌兵,黄氏连弩就可以在敌军还没有冲到面前,比如二十步的时候进行精准连续的打击!这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超强的火力压制!
即便有盾牌兵,也可以训练弩手射击盾牌兵的腿部,从而让队友上前击杀受伤的盾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