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糊名和誊录,名门世家子弟的名字和笔迹赤裸裸的展现在考官眼前,哪有什么公平可言。
武则天改革科举后,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只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武则天之前更是低得可怜。
宋朝时期,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将近百分之五十,提高非常明显。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科举不糊名,也不誊录,那李二还能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他可真心大。”
刘小猪顺势鄙视了一下李二凤,“还得让一个女人来推动科举进步,竟然还能谥号文皇帝。”
刘彻有点酸,他谥号武帝,李世民谥号文帝,那些没良心的儒生,忘了是他罢黜百家的么?
他自己觉得孝武皇帝的谥号不错,毕竟自己的爷爷是孝文皇帝,不好和爷爷争,但后世的儒生对他这个武皇帝可不怎么友好,
尤其是大怂的文人,不仅爱批评他穷兵黜武,连卫青和霍去病也没放过。
负心多是读书人,果真是金玉良言,
朕可以不在乎,觉得武皇帝更好,但你们不能不懂事啊,没有朕罢黜百家,你们儒家能有那样的地位么?
一群狼心狗肺的家伙!
人还是要多读点书,免得上了知识分子的当,这个阶层容易出坏东西。
“武则天能登上皇位,确实有两把刷子,可惜也就那两把刷子。”
晚年能被人搞政变,被武力赶下皇位,掌控力这么差,刘彻不能给她更高的评价。
“武则天是怎么改革的?”
“李治临时性搞过殿试,皇帝在大殿上亲自给考生考试,武则天将其制度化,以后历朝都在沿用。”
以往的科举,考试过程中皇帝和考生不见面,没什么关系,殿试是一个重要的创举,
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不是摆设,考生们名义上都成了天子门生,无形中拉近了关系。
“她还开创了武举,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当官的,足以说明这个制度的价值。”
对于大唐来说,哪怕武举制度只筛选出一个郭子仪,其他的都是饭桶,武举制度也绝对有足够的价值。
刘彻拿起笔,简单记录下来,
“这两个办法都不错,朕得记下来,以后也用上。”
“还有就是考试内容的比重,要是考察背诵默写的内容多,世家大族的子弟就会占据优势,要是考察个人文采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寒门子弟也能凭借才华脱颖而出,
虽然效果有限,但能让寒门弟子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已经很不容易。”
刘彻继续在小本本上写写画画,“都得记下来,细细思量。”
至于其他的,控制出题者,控制考官等办法,后世的考试还在沿用,
比如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考官都不知道自己会去哪个考场,全场还要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出现超过九十分的考生还要像上级报告情况。
当前廷尉府的选官考试还比较粗糙,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但是对考生来说,连续三个时辰的考试,多少有点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