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说汉语(1 / 2)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922 字 13小时前

历史上的君主,就其权威而言,大致分三类:

1.绝对权威。军政大权攥在手中,人事任免基本指谁是谁。

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太武帝、宋文帝等就是这类。

2.有一定权威。但受到掣肘,被宰相分权。

多数皇帝是如此。

3.几乎(完全)没权,有强势辅政大臣(权臣)或垂帘听政者。

这类君主也不少,如汉昭帝、海昏侯、汉献帝、魏哀帝、魏元帝、宋少帝……等。

拓跋宏刚登基时,才5岁,先是由太上皇拓跋弘辅政,后由冯太后听政。那时他属于第三类君主。

待他18岁亲政后,进了一步,有了部分决断权,逐渐进步成了第二类。

冯太后去世后,经过几年适应、调整、巩固,拓跋宏现在成了实权皇帝。

无论在军事还是政务领域,他都掌握着绝大部分话语权。

他现在成了第一类君主。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这两件事基本搞定后,拓跋宏感觉:现如今,朝廷重要岗位、州郡大员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拥趸。自己对朝局的把控没多大问题了。

既然如此,他决定趁热打铁,推出第三项改革措施:改讲汉语。

拓跋宏于467年出生在平城皇宫。

他睁开眼听到的话,是后宫里通行的语言:汉语。

冯太后于456年成为魏国皇后。自那时起,魏国皇室后宫就成了冯太后的地盘。

拓跋宏出生时,冯太后已经将汉语在后宫强行推广、普及了。

拓跋宏自幼所受教育的体系安排,是冯太后亲自制定的。

因此,拓跋宏是说着汉语启蒙,读着汉人典籍成长的。

当然,作为鲜卑族人,他也能说会懂鲜卑语。

自周天子定都关中、后迁都洛阳,自称中国以来,汉人的语言,也是南腔北调的。

北地燕赵卷舌,南方楚蛮吞音,西边陇右重鼻,东面齐鲁嗓声……汉族人说话,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并不统一,最初互相也听不清楚。

但是,秦朝之后,汉族人不但把文字统一了,后来又逐渐制定了一套官场语言发音标准,叫做“正音”。

统一的文字加上官场正音,这就是汉族政权时通行全国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