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太平宫(1 / 2)

过河卒 莫问江湖 1697 字 4小时前

经历了六代大掌教和七代大掌教时期的道门乱象之后,八代大掌教集权是必然,可到底怎么个集权法,许多人还是缺乏想象,觉得无外乎是五代大掌教时期的那个搞法,太过依赖大掌教本人,几乎是一人独断而行,又未免有些过了。

时至今日,道门上下终于见识了八代大掌教的手段。通过层层议事尽收金阙之权,大掌教与金阙不再是相互掣肘,同时也拿走了三位副掌教大真人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定大掌教命令的权力。

不存在鼎足而三了,大掌教、金阙、副掌教统归一体,最终所有的权力都到了最高议事的手中。

最高议事内部还是少数服从多数,不过大掌教拥有一个十分关键的权力,那就是大掌教负责召集最高议事。

换而言之,什么时候议事,怎么议事,设置议题,推动议事进程,都是大掌教说了算,仅仅是人多也未必好使。

更不必说,副掌教大真人从三位扩充到五位之后,更难以联合,而紫霄宫掌宫大真人和大掌教所立接班人,本质上都是大掌教的心腹,大掌教还是掌握了近乎绝对的权力。

许多老道士难免忧心忡忡,因为这是动摇国本!

表面上看,大掌教还是大掌教,金阙还是金阙,可实际上当今大掌教俨然是要把玄圣的那一套给扫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毫不夸张地说,道门的历史要从八代大掌教这里分为两截,沛分东西,晋分南北,看似一朝,实则两代。

可当今情况下,谁又能阻拦八代大掌教?

最忠于玄圣的太平道已然分裂出去,最大的阻碍没有了,老一辈的六代弟子们飞升在即,有心无力,关键是没有时间,仅凭七代弟子们压得住八代大掌教吗?

虽说八代大掌教的威望不如玄圣和五代大掌教,但平定玉京之变,诛杀姚令,稳住了道门局势,且促成西道门回归,如今高歌北伐,其威望却是要远高于六代大掌教和七代大掌教,如何去压?

更不必说七代弟子中支持大掌教的也大有人在,以苏元仪、姚齐、皇甫极、姚懿为首,这也在情理之中,苏元仪、姚齐、皇甫极等人注定要进入最高议事,本就是既得利益者,如何会反对?姚懿本是戴罪之身,却一跃成为紫霄宫“内相”,其中恩情自不必多言。

反观天师,他的确最有资格反对,无奈正一道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天师继承人上面,什么改制,都暂时顾不得了。

任凭老道士们在心中如何大骂张家鼠目寸光,也是于事无补了。

其实张拘成不是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只是他无所谓。不管怎么说,在这次道门内战中,张家都是受益人,大掌教集权又如何?这最高议事里还是有他们张家的一席之地,说不得日后张家也能问鼎大掌教尊位。

说白了,周家为什么不得翻身?还不是李家压着他们,因为当年东皇和沈长生的事情,这才断送了前途,直到这次李家造反,大掌教才能给周家平反,终于翻身。

张家为什么一直做不了大掌教?还不是当年废天师之乱闹的,张家不仅是付出了一个异姓天师的代价,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几乎断送了大掌教之途。

现在八代大掌教改换新制,就好比从头开始,那自然是好,张家过去的历史问题也一笔勾销,废天师之乱终究是过去的事情,乱的是玄圣天下,今日拥立之功却是现在的事情,拥护的是当今大掌教,历史是为当下服务的。

同理,李家忠诚终究是过去的事情,李家造反则是现在的事情。

张家终于可以卸下历史包袱,轮到李家背起历史包袱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家当然没动力去反对改制。

总而言之,大掌教又不是要做千秋万代的皇帝,也没有从本质上动摇世家政治的格局,大掌教还是轮流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家,没必要反对。

至于齐玄素为什么不动道门世家,当然是做不到了,他敢动道门内部的大小世家,只怕转眼间便是孤家寡人,最终落得一个身死道消的下场。毕竟如今还在打内战,你齐玄素不给的,秦权殊自然会给,我们大不了投奔秦权殊去,再回过头来杀你就是了,你纵然所向无敌,也只有一个人而已。

齐玄素不仅不能动道门大小世家的利益,反而要兼顾各方,甚至为了团结更多力量,筹备召开三教大议。

历史规律便是天道大势,逆天而为之人,可歌可泣,却也难逃身后凄凉。

不得不说,这才是张月鹿想要的改变道门,可偏偏这是齐玄素无法给的。

如今道门高层,每个人手头上都是一摊子事情,没有闲人,齐玄素把事情安排出去之后,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太平山大战上面。

战事已经是第七天了,双方均是损失惨重,尤其是正面战场,天师的三十六部雷神只剩下二十六尊,不过有六尊雷神深深楔入太平山大阵。国师方面的三千剑舟也不满两千之数了,这还不算人员的伤亡。

侧面战场,五娘麾下的重炮团已经打光了炮弹,这些炮弹都是开战前攒下来的,打光之后,虽然还有后勤补给,但已经不能像先前那般豪横了,也正如五娘所料,这么多的炮弹倾泻下去,也没能把山头削平多少。

在此期间,五娘与景真明有过几次交手,五娘靠着更高一筹的境界修为,还有仙物的助力,把景真明剩下的“太素玄功”次数全部打了出来。在短时间内,景真明再也没有保命手段,若是让五娘抓到机会,景真明真有可能死在太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