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年 又一个进程(2 / 2)

又给她解释,“营业执照就是一种具有开店资格的证明,开了店后就叫个体户。”

李爱花点点头,“那我都听闺女的。”

她有预感,距离闺女从前跟她说的那些,不远了。

“但闺女,这样我们在这里的生意怎么办?”

她们都去京城了,这边的生意就没法做了啊。

“我准备都给杨家,今后每年分些利就行。”

李爱花面露可惜。

胡林又道:“日后饭店开起来了,比现在还挣钱,你看国营饭店不就是嘛。”

“那倒也是。”李爱花附和。

“那就这么说定了,回头我再去和杨家说说。”胡林拍板定下来。

“好。”李爱花应着,眼睛里透露出几分惆怅之感。

她是觉得到京城开店了,日后大概率也不会经常回来了。

隔天,胡林就去了杨家商量这件事。

杨青先头给他们说过,他们都有心理准备,在胡林过来商谈的时候,面上都挺镇定的,没有杨青跟他们说的时候那么惊讶。

本就是他们杨家占便宜,他们对胡林提出的每年分三成利润也没什么意见,当即就草起了合同。

至于为什么是三成利,一是杨家这些年一直帮着她瞒天过海,二是知道她和李爱花这么挣钱也没想过取而代之,三是她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很少,李爱花一个人在家,杨家也帮衬了不少。

杨家值得!

合同拟好,确定没什么问题后,第二天胡林和李爱花就去了杨家吃了个饭,顺便正式签合同。

一式四份,胡林、李爱花、杨青、杨树,四人按上红手印,合约就正式生效了。

等年底的时候,李爱花带着杨家去她供货的国营饭店做好交接,明年开春,这些生意,两家就彻底交接了。

这些事处理完,胡林又在家里待了几天。

等着李爱花给她烤肉条。

这时村里又开大会了。

这是杨树当上村长之后的第一次大会。

杨井接替了杨老头儿的位置,拿着那块很旧的怀表看时间。

这次开大会是为了村里通电的事。

她在外跑车,消息还算灵通。

从去年开始,北方的一些农村就陆陆续续的通电了。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偏远市,又是偏远县,要不是小河村是离县城最近的村,通电的事儿,估计还要延迟一两年。

不过却也比全国大多数地方快,北方这边挨着京城近,发展速度不是第一梯队就是第二梯队。

通电的事说完,杨树又说起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时间是这个秋收后。

这事儿对在知青的教导下,识得几个字的村民们来说有些复杂。

杨树拿着喇叭解释了许久,村民们这才都听懂了。

顿时村民都激动得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杨树站在树围上看着大家伙儿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脸上也真心实意的笑着。

终于是来到这个进程了。

大会结束后,村里人上工的积极性更高了。

一根根电线杆屹立起来,无名指粗的电线牵入家家户户。

这些天去城里买拉绳开关和钨丝灯的村民一家接一家,不出一个星期,电灯就彻底取代了油灯和煤油灯的时代。

村里也按上了喇叭,在上下工的时候会放些歌曲,像《东方红》《北风吹》《红湖水》等等这些。

村民们见还有这待遇,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得,一时间磨洋工的事儿也没了。

因为这事儿,胡林就在村里多待了十来天,亲眼看着眼前的变化。

知道进程,跟参与进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等事情尘埃落定,胡林才又继续出发。

到十一月份的时候,她写了封信跟周弘乾说营业执照的事儿,并跟他说十二月份去京城。

她虽然记得最开始办营业执照是八零年年末的时候,但具体时间她记不清了。

又不能提前说,只能卡着点写信去排队了。

免得被怀疑她是怎么知道消息的。

十二月的时候,她回了小河村,跟李爱花拿上钱、身份信息和一些换洗衣服,开了介绍信,才去了京城。

到京城,先找了个旅馆住下,然后去了周家。

周家都知道她要做个体户,话题都是围绕着这方面展开的。

李爱花对这方面生涩,许明珠、周安泊也不懂这些,说着激励的话。

江巧从前是世家女,是按照当家主母培养的,在这方面有些经验,倒和李爱花说了些自己的经验。

周弘乾和胡林去了书房谈营业执照的事儿。

改革刚开始,没什么排队的人,大多都觉得铁饭碗才是永远不变的,她这么做也算是无意间给帮了些许小忙。

这个营业执照是给李爱花办的,先给她开一间饭店,把她弄到京城来生活。

京城有周家看着,她也放心。

今后她会更忙,一年到头不一定会回家一趟,给她找点事儿做,省得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