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建安六年的天下,其实是不安稳的,由曹袁之争第二战所引风波与动荡,在诸州各郡皆有对应展现。
在北的冀青兖并四州的战争与冲突,这无疑是最为明显的,除了战场上的种种外,其实在地方的变动也不少。
粮价哄抬是最直观的,其次受战争影响而加剧的土地兼并,又导致大批底层群体破产,继而出现了被迫为佃户,或携带家小流窜……当然上述种种最多的是在冀并等地,反倒是青兖等地,趁此大势在推动军屯、民屯诸策。
曹操成为当朝丞相,提拔人才组建丞相府,最大的好处与优势在逐步具象化,即所定诸策能自上而下推行起来,期间谁敢推诿或拒绝,那必会受到对应严惩。
在丞相府之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兴屯。
经枣祗、韩浩等人所提所试兴屯之策,后曹昂在南阳、江淮、荆北等地调改,明确了军民两屯之分,在此前逐步调整与完善下,具有谯县曹氏特点的兴屯诸策,得以在所辖各地推广开来。
牵扯到兴屯诸策的,即便是曹昂所辖征东将军府,都要向丞相府定期上呈公函,以确保掌握各地兴屯情况。
跟袁绍所辖地盘最大的不同,固然今岁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使曹操所辖地盘与之毗邻之地,依旧是处在动荡之下,甚至有些地方遭受战争威胁,但在其他地域,特别是曹昂所辖四州之地,是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态势在发展,在治理。
现阶段或许体现不出优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牵扯到的战争增多了,孰强孰弱就一目了然了。
荆州·襄阳郡。
征东将军府。
“大兄,既然受前线战争的影响,导致诸州各郡治下的粮价,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继而使一些群体主动放出所藏匿的人口,那征东将军府为何不按先前之策严惩这些群体?”
曹植眉头紧锁,言语间透着不理解,“毕竟在此之前,大兄就以征东将军府之名,向四州牧府、刺史府就明确对应措施,要对治下人口进行登记造册,甚至为了给某些群体保住脸面,还特意强调是受战乱影响,导致了人口的流窜,期间难保户籍凭证出现破损或丢失,故而可在所在郡县重开户籍凭证。”
“征东将军府所定诸策众规,在清查田亩,赋税厘清,整饬水利,整修驰道等方面皆有不小的成效,当然四州治下各郡众县对此出现不少状况,但唯独在编户齐民方面,仅是在流窜的群体取得进展,但牵扯到各地诸族所藏人口却没有太大突破?”
倚着凭几的曹昂,听到曹植所讲种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曹植所讲的这些,代表其真的有在思考。
这是极好的。
他的那帮兄弟,不能只有征战沙场的,也要有参与治政的。
毫无疑问,早慧的曹植、曹冲二人,是具有这方面的潜质的。
“仓舒是怎样看的?”
对于曹植所问,曹昂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笑着看向曹冲。
“兄长,其实此事不难明白。”
曹冲先是对曹昂抬手一礼,随即看向皱眉的曹植,讲出心中所想,“对于大兄定义的士族阀阅豪强等族而言,确保他们核心利益的,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前者能源源不断提供稳定,后者能源源不断创造财富。”
“不管是培养族中人才,亦或是招揽门生故吏,再或是经营各种关系,都离不开钱财带来的支撑。”
“固然说土地所产是少的,不少大族的主要倚仗是靠商业,但受重农抑商的影响,前者是正大光明的,不受任何抨击与诟病的,但后者却是悄无声息的,这就构成不少大族的运转体系。”
“可是这跟大兄要做的事有什么关系?”
曹植眉头皱的更厉害了,不解的看向曹冲道。
“当然有关系。”
曹冲开口道:“受到大兄的影响,如今天下最安稳的,非荆豫徐扬四州之地莫属,讲一句不好听的,即便是许都,也在这一范围之内。”
“在此等大背景下,土地无疑是最保值的,可与之相对的是大兄在四州治下,不仅推行了清查田亩,还推行了兴屯诸策,特别是一批批地域被大兄划为军屯,以募兵的方式,其中的勇卒作为驻防各地精锐之师的补充,余下的连同他们家眷,还有勇卒,甚至是精锐的家眷,全都分流安置到各地军屯之下了。”
“在上述诸事有序推行下,编户齐民也在加紧推行着,如此境遇下,兄长觉得各地诸族除了把持好所拥土地外,还会把持好什么?”
“人口?”
曹植下意识道。
“就是人口。”
曹冲点头道:“如果只有土地,却没有人口,那这农耕谁去进行?总不能叫各族子弟去做吧?”
“这岂不本末倒置了?”
“还有,受大兄此前在南阳所定诸策,在一些地方还有不少工坊,参与其中的,无一例外都是当地大族,这同样是需要大批人口的。”
“除非是到迫不得已之下,这些大族是不会舍弃所藏人口的,毕竟他们的财富,是要靠这些群体来创造的。”
难怪曹操会如此疼爱曹冲啊。
听到这些的曹昂,颇为欣慰的看着侃侃而谈的曹冲,其讲述的这番话,算是将他所辖治下的一些事讲透了。
其实曹植的观点,是想趁着这股势头,借着此前定下的规矩,继而对藏匿人口的诸族进行严惩。
而曹冲所表观点,是对今下势头采取不理会态度,只要有放出的人口,就及时的聚拢起来,避免对地方秩序造成影响。
曹昂更倾向于曹冲所想。
“植弟,冲弟。”
想到这里,曹昂撩袍说道:“牵扯到地方治理,不能只以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你们要懂得站在不同角度,去考虑去分析才行。”
“毕竟一个人有一个想法,而到了地方上呢,那就是千人千想,万人万念,这也是为什么涉及到一些政策推行,明明初设时是利国利民的,但到了实际推行与落实时,有不少却成了祸国殃民的。”
“观念是很重要的。”
“正如这次出现的事情,为什么征东将军府没有动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领军在外与国贼袁绍征战所致。”
“为什么诸州各郡的粮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
“除了有人想趁机敛财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所产大批粮食要供到前线去,这可不是说运往前线五十万石粮食,到了前线就这么多,这期间的损耗,也是要算到前线供应的。”
“人吃的,牲畜吃的,这都在损耗范畴内,只要合理,那就没有必要死揪着不放。”
“说归到正题,征东将军府之所以不动,是为了稳定住后方安稳,只有后方安稳了,父亲在前线才能心无旁骛。”
“这不能算是妥协,而是审时度势下的决策。”
“但与此同时,征东将军府命诸州各郡积极收容流民,给他们登记造册,严格执行编户齐民之策,这其实也是在变相的竖立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