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国宝转移(1 / 2)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国民党政府深知,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精髓的珍贵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绝不能落入敌手或遗失于乱世之中。

因此,一场史无前例、惊心动魄的文物大转移悄然拉开序幕。

1948年末至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即将垮台,内战局势的日益紧张,国民政府内部成立了一个由高级官员、历史学家及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秘密小组,代号为“龙脉守护者”,即把中华瑰宝文物转移。。

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

号称确保这些无价之宝安全转移至一个远离战火、能够永久保存它们的地方。

在精心策划之下,文物的转移行动被分解为三个精密阶段,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

首批文物,包括大量书画与部分青铜器,被秘密装箱,通过陆路悄然运往预定的临时存放点,那里早已准备好了隐蔽的仓库,四周布满了警戒,以防不测。

而最为人称道奇的,莫过于1949年1月28日那次利用军舰“昆仑号”进行的海上大迁徙。

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面上波涛汹涌,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平静。

昆仑号军舰,这艘承载着无数国宝级文物的钢铁巨兽,在夜色掩护下缓缓驶离上海吴淞港口。

它的甲板和船舱内,精心布置了层层防护,每一件文物都被泡沫、丝绸与特制木箱层层包裹,确保它们在航行中的万无一失。

“龙脉守护者”小组的成员们,身着便装,混杂在船员之中,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任务的坚定,也不乏对未知的忐忑。

组长,一位有着深厚文物研究背景的前国民党将领,站在舰桥上,凝视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中默念:

“这些不仅是石头、纸张和布料,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守护的宝藏。”

航行途中,小组遭遇了外敌的侦察机多次盘旋,但凭借着事先周密布置的伪装和船员们的默契配合,昆仑号成功规避了所有侦查,继续朝着预定的秘密避风港——一个远离大陆、隐蔽于深海之中的小岛全速前进。

抵达小岛后,迎接他们的是另一支由当地渔民和士兵组成的接应队伍。

小岛虽小,却地势险要,且早已被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文物避难所,内部设有复杂的通风、防潮系统,以及隐蔽的出口,确保文物能在极端情况下得到迅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