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裴徽被封王(2 / 2)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如今的裴徽已经成功地聚集了数万名义军,他们士气高昂,对叛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更令人振奋的是,裴徽还率领这支义军,成功地偷袭攻下了叛军的九个郡地!

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大唐军民的士气,也让李隆基看到了战胜叛军的希望。

不仅如此,裴徽在密报中还告诉李隆基,让他不必过于担忧。

只要潼关能够坚守十天的时间,他就有信心以围魏救赵之计,逼迫安禄山退兵。

为了让李隆基完全相信他所说的话,裴徽还通过多种渠道向李隆基提供了一些可以相互印证的消息。

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李隆基对裴徽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尽管李隆基还没有亲眼见到裴徽,但他对裴徽在密报中所描述的一切都深信不疑。

这封密报详细地记录了裴徽在叛乱期间所做出的种种英勇事迹,包括他如何深入敌后、组织义军、收复失地等等。

李隆基对裴徽的勇气和智慧深感钦佩,同时也对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在李隆基对裴徽的事迹赞叹不已的时候,以左相陈希烈为首的数名重臣纷纷上书奏章,请求对裴徽进行重赏。

这些重臣们在奏章中列举了裴徽的诸多功绩,如他在叛军后方的英勇表现、他对义军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及他成功收复九个郡县的伟大成就。

他们认为,这样的功绩和忠诚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的杨贵妃也欣喜若狂。

她在床头向李隆基撒娇,要求对裴徽进行重赏。

杨贵妃深知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她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不仅要求重赏裴徽,还暗示李隆基自己久未生子,希望能够收外甥裴徽为义子。

李隆基听了杨贵妃的话,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他想起了一些往事,略一犹豫之后,李隆基毫不犹豫地直接下令:“传朕旨意,蓝田县侯兼不良帅裴徽忠肝义胆,乃国之栋梁、朕之股肱之臣……以身涉险,奔波叛军后方,聚集联络数万义军,收回九个郡县,功高盖世……今朕收裴徽为义子,封其为立节郡王!”

随着李隆基这道旨意的传出,整个朝廷上下、长安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人们纷纷传颂着裴徽的英勇事迹和皇帝的恩赐,对这位年轻的英雄充满了钦佩和赞美。

然而,在右相府中,杨国忠的脸色却异常阴沉。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焦虑不安。

“裴徽……本相这外甥真是人杰啊!”杨国忠咬牙切齿地说道,他的神色既复杂又难看。

杨国忠深知,裴徽还活着,而且很可能已经知道了他参与对其刺杀的事情。

这让他感到极度的恐慌和不安,因为一旦事情败露,他的地位和声誉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由于鲜于仲通参与了对裴徽的刺杀行动,而鲜于仲通又是杨国忠举荐去驻守潼关的,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原本,杨国忠和裴徽之间的矛盾仅仅是党派之争,作为舅舅和外甥,他们之间或许还有缓和关系、重归于好的可能性。

然而,如今鲜于仲通的行为却让他们之间的嫌隙彻底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仇。

在杨国忠的眼中,洛阳城内已经没有粮食可供叛军支撑,而裴徽在叛军后方攻下了九郡,导致叛军内部大乱。

如此一来,叛军根本无法长时间坚持下去,更不可能攻下潼关。

因此,杨国忠坚信唐军必定会取得胜利。

此时此刻,杨国忠最为关注的问题并非战局本身,而是如何将裴徽置于死地,或者至少对他的实力进行打击和削弱。

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心腹突然急匆匆地跑进来,满脸恭敬地向他禀报:“启禀右相,卑职有急事禀报。”

杨国忠心头一紧,急忙回头,面露不安之色,喝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心腹幕僚赶忙躬身行礼,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太子李琮刚才进宫面圣,主动请求前往潼关镇守。”

“什么?”杨国忠闻言,顿时怒不可遏,“太子竟然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他冷哼一声,愤愤不平地说道,“哼!李琮这是看到胜利在望,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潼关捞取名望和功绩!”。”

然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心中的怒火像被一盆冷水浇灭了一般,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冷笑和惊恐。

“不过……太子这是在找死啊,”他自言自语道,“圣人绝对不会答应他的要求的。”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而且……太子倒是给了本相一个立功的好机会。”杨国忠略一沉思,心中暗自盘算着。

他深知圣人最在乎的、最忌惮的,永远都是太子。

而如今,叛军已经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那么太子在圣人心中的地位必然会更加重要。

“只要本相能够替圣人解决掉李琮这个胆大妄为的太子,那么本相在圣人那里的地位必将更加稳固,就算裴徽带着天大的功劳归来,也绝对无法撼动本相的宰相之位。”杨国忠越想越兴奋,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灿烂。

“来人啊!给本相备车!本相要立刻入宫面圣!”他高声喊道,声音中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

……

与此同时,李琮今天的穿着格外隆重,一身华丽的服饰让他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焕发。

然而,尽管他的外表如此光鲜亮丽,那张满是疤痕的脸却依然显得有些狰狞,让人望而生畏。

不过,此刻的李琮心中却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他并非自愿前来面圣,而是被裴徽安排的人半推半就地带来的。

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心中的不安像阴霾一样笼罩着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