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入主中原,本来在心理上就更不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招致反感——如果朝廷做了同样的错事,汉人看在汉人朝廷的份上,说不定还愿意继续忍一忍;但是外族朝廷,汉人很可能就会不愿意继续忍下去。
这种天然的劣势之下,如果还不给那些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汉人豪强分点好处,统治怎么可能稳固?
如果蒙古人真的不愿意让汉人爬到自己头上,那,那……大不了顶层依旧由蒙古人担任,同时,蒙古人和汉人走不同的系统呗……
反正,按照杨坚的认识,如果想要长久统治,不给汉人一个上升通道、不给汉人好处,那是万万不行的。
当然,元朝的国祚不过九十八年,他们大概是真的没有这么干。
【可能有人认为,作为因为“汉化”这件事情和原本的大蒙古国分裂的皇帝,忽必烈本人应当是支持汉化的,或者至少支持一定程度上的汉化,以便于维护统治。】
【这话对,也不对。】
【在早期,忽必烈确实是非常用力在推行自己政权的汉化,比如大力招揽汉人谋士,比如招揽汉人世侯等等,总而言之,一方面他确实意识到了想要统治中原地区离不开汉人的支持,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得到了大量蒙古贵族支持的阿里不哥对抗……】
【顺带一提,汉人世侯其实可以代指从辽朝到金朝再到蒙古以及元朝时期的身份较高、对地方上具有真正控制力的汉人豪强。】
【众所周知,辽金蒙古,都是少数民族,人数是他们的硬伤,所以为了更好统治麾下的汉人地区,辽朝搞出来了一个一国两制,契丹旧地还是按照他们的传统,同时汉人治汉地,这里面就诞生了汉人的四大家族,比较有名的韩德让也就是耶律隆运,就出自这样的家族;
金朝时期,同样为了更好地统治汉地,在一开始给了部分汉族豪强一定的兵权,但很快解除,只是,等到蒙古崛起后,不得已之下,金朝启用了“九公封建”, 分封河北﹑山东﹑河东的地方官员和武装首领共九人为“公”﹐可以自行设置公府、任命官员、征收这些地方的赋税、发布命令自行赏罚……
而到了大蒙古国时期,蒙古在打下来的金朝地盘上任命汉人万户,这些汉人万户必须向蒙古贵族完成纳质、贡赋、从征、联姻等任务(这一点和普通蒙古人类似),享有的权力则是打下来的领土归于自己、自治一方,管辖当地的百姓军队钱财粮食等,世袭罔替。当然,这种情况在忽必烈认为天下比较稳定之后,也被废除了。直到元朝末年,情况不利,元朝朝廷又启用了这个制度。】
【以及,因为蒙古西征,所以不少汉人也随着前往了中亚西亚等地,部分人在当地混到了高层……这也算是元朝的一个特色,即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蒙古人,回鹘人,色目人,汉人……(当然后来为了压制汉人汉人的权力也在不断地被压缩)】
【总之,在一开始的时候,出于种种因素,忽必烈对于汉化还是比较乐意且上心的。】
“过河拆桥,果然那些外族基本上都是这样,完全不可信。”一个人撇撇嘴,还翻了几个白眼。
其他人也都对忽必烈、元朝以及金朝的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也非常唾弃。
怎么,刚刚打天下的时候,知道离不开汉人的力量,所以就要给汉人好处,用一用汉人,等到天下差不多的时候,就觉得汉人没用了?就要把汉人一脚踢开???
“说起来,他们搞这种操作其实也不足为奇,反正到底是外族,和咱们又不可能贴心铁肺,咱自己的朝廷都经常搞出来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情,何况这些外族?!”一个人道,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我说,还是咱们得努力,至少,不能让那些外族觉得,天下稳定之后就不需要汉人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