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虚伪地扮演仁慈君主的角色,而是真心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免于困苦劳顿。
以此为基础,
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将达到新的巅峰。
这是他数十年来勤勉治国、爱惜黎民的理想追求。
他知道,作为大明未来的第二位皇帝,
他无法拥有开国太祖那样的军功,也无法再造华夏。
但他决心在另一个领域超越老朱,
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在文治方面。
所以,他的目标一直对标汉文帝、唐太宗等历代除开国君主外最杰出的贤明君主。
在他的手中,要开创类似文景之治或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继承祖先的伟大事业,使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原则是以民为本。
百姓安定,则国家稳固;百姓富裕,则国家强大。
因此,朱政提出的减轻百姓负担、避免让百姓陷入贫困的观点,朱标深表赞同。
更何况,朱政的话已经明确指出,
如果大明想要长久延续,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在外开拓疆域,缓解土地压力;
同时在国内也要想办法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生计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明过去重视工人和农业、轻视工商业的政策,
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
但在高产作物如土豆推广至全国后,
这种传统做法显然已不再适用。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因时制宜,顺势而行。
针对当前大明的新局面,
必须进行变革。
因此,士农工商并重的政策才是正确的方向!
就像他和朱政提到的文武并重、不可偏废的道理一样。
当然,最令他欣慰的是朱政话语中体现出的对百姓的高度重视。
坚持以民为本,才能无往不利。
朱政能认识到这一点,
确实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人。
看来,这些年儿子在父皇身边耳濡目染,
已经初露锋芒。
父皇的教导没有白费!
朱标心中默默感慨,脸上带着笑意点头表示认可。
见朱标同意,朱政嘴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接着目光一转,继续向朱标描绘美好前景说道:
“殿下可以试着想象一下……”
倘若日后我大明因土豆等作物的助力,不再匮乏粮食,人人得以温饱。
那时若再推行士、农、工、商四业并举之策,又将是怎样一番光景?
士子勤勉读书,追求功名,入朝为官,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农夫深耕沃野,辛勤劳作,五谷丰登,养活万民!
而同样受到重视的匠人,则不断钻研技艺,大胆创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物!
例如发明类似曲辕犁的器具,使耕地更加轻松,提升粮食产量。
这岂非也是缓解人口压力,延续大明国运之举?
又或改进火铳、火炮这类关乎国运的兵器,使其威力更甚!岂非大明开拓疆土之时,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