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身是个太监,又没有后代子嗣,他弄衮衣有什么用?
满足自己虚荣心吗?
别特么扯淡了,这可是算谋逆大罪了,刘瑾这么聪明的人,能把自己哄的如此开心,至于犯这种小错?
再者说,只要有自己皇权的庇护,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不威风,何必搞这种名堂。
所以朱厚照断定,这所谓的衮衣,是那群家伙强加上去的。
而自己迫于压力,又不得不牺牲这把好刀来平息事态。
“该死!”
想到此处,朱厚照杀意更甚。
刘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当时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利刃。
在其专权时期的几则官场轶事,倒真是值得玩味。
这些记载读来,总让人觉得史笔之下暗藏机锋。
比如有一次记载,说户部仅仅丢失了一本账册,刘瑾便上纲上线,说是户部官员故意为之,为此直接将其下了大狱,还罚没了千两银子的赃款。
这一案尤为耐人寻味。
掌天下钱粮的户部衙门,竟能遗失重要部籍,这本就是重大失职。
刘瑾以此为由彻查,表面看确有过苛之嫌,但细想之下,掌管财政的核心部门出现如此疏漏,难道不该深究?
至于罚没银两导致官员倾家荡产之说,更显夸张。
须知明代正三品侍郎年俸便有四百余石,折银约二百两,千两白银不过五年俸禄,何至倾家?
更何况以当时官场情况,这名大员各种人情往来,能老老实实的就守着俸禄过日子?
这般记载,倒像是刻意渲染受害之状。
盐税追缴一事更是好笑。
两浙盐课向来积弊深重,历任巡盐御史能全身而退者几稀。
史载乔岱核查后\"追论历次官员赔偿\",恰恰说明发现了系统性问题。
有趣的是,记载重点不在贪腐事实,而在\"强迫清廉官员认赔\",这般笔法,与今之\"反转新闻\"何其相似?
最富戏剧性的当属已故官员赔款案。
盐务官员素称肥缺,却偏要塑造个\"清贫至卖孙女\"的极端典型。
这种将个别案例普遍化的叙事策略,与当下网络时代的\"带节奏\"手法如出一辙。
试想若真如此清贫,当初又如何能在油水衙门立足?
这些记载最妙之处,在于将制度性腐败转化为权宦个人暴行。
明代盐税流失、财政混乱本是系统问题,经史家妙笔,全成了刘瑾一人之过。
姜饼在读这些文字时,不由想起网络时代的舆论战——真相永远在细节中,而大众往往只记得最煽情的片段。
最简单而言,如果当时大明帝国有网络,就这种内容发到网上,估计能让广大吃瓜群众,喷得连网络都堵塞了。
毕竟你想让老百姓相信,主持盐务这种肥缺的各级官员,一个比一个清廉,这不是扯呢嘛!
尤其罚了几百上千两银子,就逼得人卖儿卖女,可以说当时的文官集团为了黑刘瑾,是真一点脸面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