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守护人的灵魂和信念(1 / 2)

花了三天时间,陆遥看过了胡为民大部分明面上的发表的作品后,他不得不承认,胡为民确实是个天才,自己拍马难及。

当他想通后,有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

此时的陆遥,依然关注着自己费尽心血的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和读者中的评价。同时,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这种欲望是针对胡为民的。

他发现,自己似乎成了胡为民的书迷。

他自己隐隐觉得奇怪,可是这种想要同胡为民交流的欲望,却越发强烈。

于是,他在左思右想后,终于决定给胡为民写一封信。

由于不知道胡为民的住址和工作单位,他只能将信寄到《当代》编辑部。

……

《当代》第3期上市一周后,编辑部里的电话突然响个不停。

这本创刊仅一年的文学杂志,在读者群体当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往常单期销量不过三五万份。

各大书店和报刊亭的反馈显示,这期杂志头三天的销售走势与往期并无二致。但到了第四天,情况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有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发现杂志的销量呈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上升曲线。

许多书店店员和书报摊发现购买《当代》第3期的顾客变多,杂志的销量成倍增加,本来应该是能卖一个月的库存,突然像春天赶走寒冬一般,冰消雪融。

这种狂热并非个例,抢购热潮很快席卷全国。

沪上南京东路书店的单日销量达到平时的五倍;羊城报刊批发市场的商贩们不得不实行限购;长安某高校的学生会甚至组织集体订购...

这种突如其来的销售狂潮,让从事图书行业多年的老发行们都感到震惊。

“干这行那么多年了,还是头一回见到文学杂志被疯抢的景象。”某市新华书店的经理打点话下订单的时候说,“我甚至不需要翻看内容就知道,你们这期杂志上一定出现了了不起的作品。”

答案就印在杂志封面上——以加粗黑体字突出显示的《芳华》二字。这部由新锐作家胡为民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瞬间击中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当代》在各地书店、书报摊和邮局遇到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要知道,这并非《当代》第一次因优秀作品而销量上扬。

就在上一期,程树榛的《励精图治》已经为杂志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增长,但《芳华》引发的热潮,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出了编辑部的预期。

短短一周内,全国各地的库存告急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当代杂志社。

可这个时候当代杂志社根本顾不上书店的发货请求,因为在这一期《当代》出刊的第二天,他们就接到了部队的采购要求,一次性采购五万份《当代》第3期。

五万份杂志对于《当代》每一期的销量来说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几乎占据了八成还多。

因为被部队方面是突然提出的采购要求打了个措手不及,印刷厂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还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部队订单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出版社不得不临时调整印刷计划,这直接导致市面零售渠道出现短暂断货,进一步加剧了\"一刊难求\"的局面。

此时距离这一期《当代》上市发售已经过去了一周,《芳华》这部的口碑也已经呈病毒性在广大读者群体当中扩散开来。

《芳华》引发的阅读热潮并非偶然。

1979年2月开始的边境自卫反击战,虽然官方宣布在一个月内结束,但实际上的边境冲突持续了十年之久。

这场战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芳华》恰恰是第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严肃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文工团员宫雪的视角和经历,真实展现了我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也歌颂了前线将士的英勇与牺牲。

正因如此,《芳华》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便获得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

同一时间,滇省某县城。

一大型国企厂区内,刚刚退役的赵卫国正在值班室里整理着工作制服。

作为在那场战争中,因伤残而退役的军人,能在家乡找到这样一份安稳工作,他已经很知足了。每月五十元的工资,比县里普通工人高出近一倍。

他的工作轻松,每天只需守好厂区大门,其余时间可以在值班室内看书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