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掌院学士迈着沉重的步伐,率先走出朝臣队列,他双手捧着弹劾奏章,跪地叩首,动作庄重而决绝。“陛下,臣等冒死进谏。”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近日京城学风大乱,皆因王柏所印之书。此等书籍,内容低俗不堪,全然违背圣人之道,将我等多年苦心孤诣营造之学术氛围破坏殆尽。学子们受其蛊惑,不务正业,纷纷沉迷其中,若不加以制止,恐我大乾朝文化根基动摇,江山社稷危矣。望陛下明察秋毫,严惩王柏,以正视听,保我朝学术昌盛,国运昌隆。” 言罢,他重重地叩首,额头与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久久回荡。
一时间,附和之声此起彼伏,朝堂上的大臣们或真心出于对传统学术的坚守,或迫于形势、受保守派势力的裹挟,纷纷表态支持弹劾。整个朝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所有人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而王柏,无疑成了风暴的中心,众矢之的。
皇帝并未立刻表态,他微微眯起双眸,透过冕旒的缝隙,目光深邃地扫视着台下的群臣。他的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一方面,他深知传统学问对于大乾朝的重要性,那是维系国家统治、培养忠君之士的精神纽带,承载着祖宗的智慧与荣耀;可另一方面,王柏带来的这些实用书籍,他也有所耳闻,其中蕴含的知识对于民生改善、国家发展确有不可忽视的助力。况且,王柏此前在朝堂上的诸多建言献策,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见识。
沉默良久,皇帝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威严,仿若洪钟在大殿内回响:“众卿所言,朕已悉知。此事关乎我大乾朝学风国运,不可贸然定论,需细细斟酌。王柏所印书籍,朕会着人彻查,待查明真相,再行处置。”
这看似不偏不倚的表态,却让朝堂之下暗流涌动。严嵩一党,原本在一旁冷眼旁观,此刻心中暗喜。他们与保守派文人虽非一路,但见有机可乘,欲借此打压王柏,巩固自身势力。严嵩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场风波中推波助澜,坐收渔翁之利。
而王柏得知朝堂上的变故,却并未慌乱。他身处居所,静静地凝视着窗外,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早料到会触动这些保守派的利益,这场风暴,不过是迟早之事。此刻,他心中所想的,并非个人安危,而是如何在这困境中突围,让知识的火种继续燃烧,照亮大乾朝前行的道路。
回想起改良印刷术的初衷,那些渴望知识却被拒之门外的百姓面容,那些在传统学术禁锢下思维僵化的学子身影,一一浮现在眼前。王柏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绝不能因眼前的困境而退缩。他决定主动出击,进宫面圣,向皇帝阐明一切。
在进宫的路上,王柏思绪万千。他深知此次面圣,关乎生死存亡,每一句话都需斟酌再三。他既要让皇帝明白这些书籍的价值,又要化解皇帝对传统学术被冲击的顾虑,更要揭露保守派文人的私心与狭隘。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但王柏毫无惧意,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对大乾朝未来的期许,大步向前。
踏入皇宫,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为王柏镀上一层金色光辉。他的身影在这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中显得渺小却又无比坚毅。他知道,这场关乎知识命运、大乾朝未来走向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他,将全力以赴,为真理而战,为希望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