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的平板仍在记录数据,全息地图上突然亮起数十个红点——那是他提前布设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在预警。他忽然想起实验室里那些被泡在营养液中的植物根系,此刻竟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脉搏产生奇妙共振。当第一滴雨砸在屏幕上时,他听见自己用荷兰语喃喃道:\"万物互联,始于足下。\"
暴雨倾盆而下,晒谷场瞬间化作沸腾的汤锅。老槐树的枝叶在狂风中翻卷,露出树洞深处斑驳的弹孔——那是1942年,新四军伤兵在此养伤时留下的。王婶忽然放声大笑,笑声惊飞了满树夜枭。她解开束发的蓝头巾,任由白发在风雨中狂舞,宛如当年在洪水中扶着门板逃生的少女。
\"都愣着作甚!\"老李一巴掌拍在石桌上,震得陶罐叮当乱响。他抄起相册冲进雨幕,黄铜钥匙在腰间叮当作响,\"小张,把气象数据传到防汛指挥部!小李,带人去守东边堤坝!王家妹子,组织老人孩子进地窖!\"
暴雨中,小张的眼镜片上跳动着诡异的光斑。当他将最后一份数据上传至区块链防汛平台时,忽然瞥见老李相册里夹着张泛黄的纸片——那竟是1954年村里自制的\"水利合作社股票\",每股面值五斤稻谷,股东名单上第一个名字,赫然是王婶的曾祖父。
山洪裹挟着断枝碎石轰鸣而至时,小张终于读懂老李常说的\"人水相谐\"。智能预警系统与祖辈传下的水文口诀在脑海中交织,他忽然明白,那些刻在梯田石壁上的等高线,原是先民用锄头写就的算法。当无人机群在雨幕中组成银色的网,他仿佛看见大禹手持耒耜,正与卫星信号在云端握手。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王婶带着妇女们在地窖里生起火塘。陶罐在火上咕嘟作响,飘出混合着野菊与姜片的香气。她往小张手里塞了个温热的鸡蛋,蛋壳上还带着母鸡的体温。\"后生,\"她眼睛亮得惊人,\"你闻闻这雨,有股子铁锈味。\"
小张浑身一震。他忽然想起实验室培养箱里那些转基因作物,在模拟洪水的营养液中疯狂抽芽的模样。此刻山雨的腥咸渗进指缝,竟与培养液中的微量元素比例惊人吻合。当老李浑身湿透地冲进来,手里举着半截被冲垮的堤坝模型时,他忽然放声大笑,笑声震得地窖顶部落下细碎的土渣。
\"成了!\"老李把模型往地上一掼,黄泥夯筑的堤坝竟在冲击下显出奇异的韧性,\"在水泥里掺了20%的芦苇纤维,这是你爷爷那辈修龙王庙时用的法子!\"他忽然剧烈咳嗽,吐出的痰里带着血丝,\"市里来的专家说……说这是仿生学……\"
雨过天晴时,东边天际裂开道金缝。小张站在被冲垮的智能监测站前,看着村民们用竹篾、麻绳和太阳能板临时搭建的观测台。王婶正在熬煮第三锅姜汤,火光映得她满脸沟壑都在跳动。\"后生,\"她忽然开口,\"知道为啥咱村的水稻比别处甜?\"
不等小张回答,她从陶罐底捞出把稻种。那些种子在洪水中浸泡整夜,此刻竟开始萌发细小的白芽。\"这是你爷爷那辈留下的老种子,\"她声音忽然变得绵长,\"每次发大水,我们就把种子缝进小孩的襁褓……\"
小张的平板电脑突然震动,区块链平台上跳出条新消息:某国际环保组织愿以数字货币形式,为茅山涡村的水土保持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他望着在晨光中晾晒的芦苇纤维堤坝,那些金黄的纤维在风中轻颤,宛如大地在呼吸。
老槐树下,老李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小张凑近细看,竟是甲骨文的\"农\"字——一人持曲柄犁耕作,脚下是蜿蜒的河流。\"六千年前,\"老李的声音像从地底传来,\"我们的祖先在龟甲上刻下这个字时,就懂得要顺着天时。\"他忽然用树枝重重一点,将\"农\"字改造成全息投影中的智能农机图案。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小李带着巡逻队归来。他军大衣下露出截彩绘的青龙纹身,那是去年在深圳纹的,此刻沾满泥浆,倒像条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地龙。\"西边堤坝加了三层防洪闸,\"他嗓音沙哑,\"用的还是祖辈传下的榫卯结构,但……\"他忽然咧嘴,露出颗金牙,\"每根木头里都塞了应力传感器。\"
王婶端着姜汤走来,忽然被什么绊了踉跄。她弯腰去扶,却见是半截石碑,碑文在泥水中若隐若现:\"道光三年,里人合建永济桥,以工代赈……\"众人围上来,老李颤抖着指尖拂去泥垢,露出\"捐银二两\"的落款——正是王婶太爷爷的名字。
小张忽然想起昨夜暴雨中,老李相册里那张1954年的\"水利合作社股票\"。此刻晨光中,泛黄的纸片与全息投影的数据流重叠,竟拼凑出个完整的圆。他忽然明白,所谓乡村振兴,不过是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当智能农业的卫星信号掠过老槐树梢时,树洞里那把生锈的铜锁,正在区块链上轻轻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