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87《郑和与回回人》(1 / 2)

九州民间志 一分零二秒 1150 字 13小时前

永乐三年的秋末,刘家港的海浪还带着残夏的咸涩。郑和站在宝船甲板上,望着锚链砸开的浪花里翻出的夜光贝,腰间牛皮袋里装着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孜然粒,隔着布料都能闻到那缕熟悉的辛香。

“三保大人,占城使者送来了椰浆饭。”副官马欢抱着青瓷碗走来,袖口的回回锦纹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郑和接过碗,木勺碰到碗底时发出轻响——是老家昆阳的瓷窑烧制的,釉色里还掺着点阿拉伯的钴料,蓝得像印度洋的深夜。

船队在古里靠岸那日,码头上的檀香熏得人眼眶发潮。穿白长袍的回回商人挤在最前头,看见郑和头巾上的蓝色丝线,突然有人用波斯语喊:“是来自天方的使者!”人群里挤出来个留着红胡子的中年汉子,怀里抱着个羊皮袋,老远就闻到里面飘出的肉豆蔻香。

“我叫易卜拉欣,祖父是从波斯到泉州的商客。”汉子掀开羊皮袋,露出里面用油纸包着的烤饼,“这是按回回人的法子烤的,面里揉了椰枣和胡麻。”郑和接过烤饼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老茧,和父亲当年握船桨磨出的纹路一模一样。

古里的回回人聚居区在港口东边,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墙上却嵌着精美的砖雕——星月图案混着莲花纹饰,像极了泉州清净寺的门楣。郑和跟着易卜拉欣拐进一间土坯房,火塘上的铜壶正咕嘟咕嘟煮着奶茶,奶香混着肉蔻的辛辣,勾得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清真寺,阿訇分发给孩子们的糖霜椰枣。

“这是从家乡带来的石磨。”易卜拉欣指着墙角的青石雕磨,磨盘边缘刻着半圈阿拉伯文,“祖父临终前说,磨盘朝西的方向,就是泉州的方位。”郑和伸手摸了摸磨盘,石面上还留着细密的粉粒,不知是胡椒还是孜然。

夜里在火塘边喝茶时,易卜拉欣忽然从木箱底翻出半幅残破的锦缎,上面用金线绣着一艘宝船:“这是二十年前路过的商船送的,说是大明来的。”郑和的手指停在锦缎边缘,那里绣着个小小的新月图案,和母亲绣在他肚兜上的一模一样。

船队滞留古里的第三个月,马欢在市集上遇见了会说泉州话的老匠人。老人蹲在椰枣树下,用贝壳在沙滩上画着星图:“当年我父亲跟着蒲寿庚的船队去过刺桐城,说那里的回回人能在瓷器上画出整个波斯湾。”

郑和带着翻译去拜访时,老人正在修补一只青花瓷碗,缺口处用金线镶着朵石榴花。“这是刺桐港的手艺。”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碗底的‘永乐年制’,和我父亲带回的瓷片上的字一模一样。”他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片碎瓷,釉色剥落处,露出底下淡淡的蓝色星纹——那是郑和船队专用的航海标记。

深夜的潮声里,郑和躺在吊床上,听着易卜拉欣讲祖父的故事:“他说泉州的回回人有座望月楼,每到莱麦丹月,整座楼都会挂满玻璃灯,像落在地上的星星。”郑和摸了摸腰间的牛皮袋,里面的孜然粒已经潮了,却还留着母亲手心里的温度。母亲临终前说:“等你到了天方,替娘看看克尔白的月光。

船队准备返航的前一晚,易卜拉欣带着几个回回汉子抬来个木箱,箱底铺着波斯地毯,上面摆着十二罐香料:“这是古里的回回人凑的,肉蔻给泉州的阿訇,丁香给广州的筛海,还有这罐藏红花,替我们带给天方的圣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