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内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象征生命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不屈不挠。诗歌中的送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野草繁茂象征友情深厚,以离别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同时暗示友情的永恒。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诗作于中唐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盛行,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试帖诗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 个人背景: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年仅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着自己的诗文去谒见名士顾况,这首诗便是他投献的诗文中的作品。这是一首试帖诗,是白居易为准备应试而作。按科举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少年壮志与进取之心: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白居易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人生抱负。诗中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暗示了诗人自己面对未来挑战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展现出他相信自己能像野草一样,在困境中顽强生长,有所作为。
- 初涉世事的惜别之情:当时白居易初到长安,远离家乡和亲友,在这样的人生新阶段,送别友人时,他的离情别绪更为浓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萋萋芳草喻离别之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包含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惜别之情因他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环境而显得更加深沉。
- 展现才华的期望之情:将作品呈给顾况这一行为,使这首诗带有展示才华、寻求认可的意味。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的生动描绘和深刻感悟,白居易既借景抒情表达了送别之情,也含蓄地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期望得到顾况等前辈的赏识,为自己的仕途和文学之路打下基础,所以诗中也蕴含着一种渴望被肯定的微妙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