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住房问题(1 / 2)

住房问题

除了交通以外住房也是大问题,弗兰茨本以为波特兰水泥配方的破解,再加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会促使奥地利帝国建筑业进步进而解决住房问题。</p>

但他还是低估了人性,维也纳的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弗兰茨。</p>

人口暴增的同时一些有钱的贵族也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了新土地之中成为了新地主,这些所谓的新土地便是维也纳的房产。</p>

贵族们对做新地主的热情让商人们发现了商机,他们开始了商业化运作,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地皮才是升值最快的资产。</p>

这些人先动,之后便是大规模的跟风。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皮,他们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p>

由此引发的暴力驱赶、纵火案、投毒案层出不穷,本来被弗兰茨扫荡一空的黑帮在这两年又死灰复燃。</p>

赚钱的是他们,遭罪的是平民。不过遭罪的也不只有平民,一些祖宅在内城区的小贵族也遭了难。</p>

家族没落他们当初守不住产业,现在更守不住祖宅。但祖宅和产业又有些不同,贵族们多半不愿意放弃祖宅,这不仅仅是昔日荣光的见证,也是他们在维也纳的立身之本。</p>

一旦离开了核心圈子,再想回来就难如登天。在这里他们一天见到的大人物可能比在外面一年见到的都多,得到赏识的机会是外面的无数倍。</p>

万一有幸被某个大家族的千金相中,那么鲤鱼跃龙门也不是不可能。然而知道这些好处的人不只是他们,一些新贵也想挤进内城区。</p>

有了需求便有了市场,而那些没落的小贵族则成为了牺牲品。各种豺狼虎豹在维也纳强取豪夺,但一部分官员甚至默许了这一切。</p>

毕竟这看起来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拆除贫民窟、改善城市环境、降低贫困人口数量,那可是大大的政绩,而且他们有的时候也用得着黑手套。</p>

明面上的黑帮容易对付,真正难以解决的是背后的产业链。但1837年美国地产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还历历在目,他可一点也不想步美国佬的后尘。</p>

其实此时奥地利帝国赚钱的行业有很多,但这帮人非要躺着赚钱就让弗兰茨很烦。</p>

好在奥地利是帝国,铺天盖地的行政命令下去,人们立刻失去了炒房子的热情,或者说是胆量。</p>

弗兰茨的命令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都给老子去干实业。”</p>

不过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也必须解决,弗兰茨考虑用赫鲁晓夫楼来暂时过渡。</p>

于是乎弗兰茨找来了全奥地利帝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们,同时又向全欧洲范围内征集方案。</p>

然后弗兰茨就发现穗宗还是太仁慈了。</p>

此时奥地利帝国的设计师一听是过渡、保障性住房,还要短期内按时交付。他们立刻脑洞大开,层高1.8米,居住面积10平米,一公顷土地就能塞进去8000人。</p>

这个数据有多逆天呢?截止到2024年世界极限高层(二十层以上的建筑)每公顷居住人口为2700人。</p>

(不过印度孟买平民窟更加夸张,估计每公顷居住人口在三万人以上。)</p>

历史上一直饱受诟病的赫鲁晓夫楼层高为2.5米,在近代建筑业中一直被视为逼仄的代名词。</p>

如果他们知道有人打算建造层高1.8米的住宅不知道会是何感想。</p>

在弗兰茨的坚持下,层高终于被拉到了2.6米。</p>

最后入围的是三种方案,一种是实际居住面积25平的单间小户型,一种是实际居住面积55平两间房的中等户型,一种是实际居住面积80平三间房的大户型。</p>

由于此时平民大多数没有厕所和厨房的概念,做饭靠壁炉,如厕靠马桶,房屋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能遮风挡雨、抵御外敌的盒子。</p>

所以25平方米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可接受的数字,至少奥地利帝国的专家们都赞同此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