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早有预案。他秘密与日本、韩国的半导体企业接触,以“鸿蒙协议”的部分技术授权为筹码,换取设备供应。同时,国内科研团队日夜攻关,在三个月内成功研发出国产万兆交换机,并实现了服务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当装载着国产设备的“星火云”数据中心在迪拜落成时,陈宇向全球直播了数据中心的运行实况,用事实粉碎了“中国技术不可靠”的谎言。
在欧洲市场,陈宇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他避开西欧核心国家,与东欧新兴经济体展开合作。波兰的汽车工厂、匈牙利的电子园区,一个个项目落地,搭载“昆仑工业软件”的生产线高效运转,生产效率比使用欧美软件提升了20%。这些实打实的成果,逐渐吸引了西欧企业的目光。
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德国老牌机械制造商克虏伯公司的高管在参观天宇电子展台时,被一套基于“鸿蒙协议”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深深吸引——该方案不仅能无缝对接克虏伯的设备,还能通过数据协同将能耗降低15%。陈宇亲自上阵谈判,抛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免费提供三年技术支持,开放部分源代码供对方二次开发。
这一破天荒的合作在行业内引发地震。克虏伯的选择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炸穿了欧美联盟的封锁线。随后,法国、意大利的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要求接入“华夏数字生态”。
面对节节败退的局面,欧美联盟不得不重新审视策略。他们主动提出和谈,但陈宇拒绝了所有不平等条款:“要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我们的‘鸿蒙协议’必须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
1990年初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数字生态峰会上,经过多轮激烈谈判,“鸿蒙协议”被纳入国际数据交互标准体系。陈宇站在发言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各国代表:“今天的成果,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所有坚持自主创新者的胜利。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开放、包容的数字生态建设,让技术造福全人类。”
散会后,陈宇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嘉奖令,但他只是将文件轻轻锁进抽屉。望着窗外新抽芽的柳枝,他知道,这只是漫长征途的一个驿站。在科技生态竞争的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胜利,唯有永不停歇的突破与创新。而天宇电子,注定要成为这场征程中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