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下):西周(1 / 2)

注意!!!本文很多私货,仅供参考!!!

一、上古

周人始祖弃,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踩了巨人脚印生的,结合次妃简狄吃鸟蛋生契,按照这个说法,帝喾被“绿”了两次。

周人顺便还占了一下商人的便宜,毕竟周始祖是元妃生的,商始祖只是次妃生的,按照宗法,周人自然是大宗了。

传说帝喾姓姬,姜嫄姓姜,这波又是上古版本的姬姜联盟了,可信否?

商代甲骨中的“姬”字是一个女性梳头的样子,而且“女“字旁是在右边。

到了西周金文中,梳子变成看上去像脚印的样子,“女“字旁也变到了左边,也许可以说明这个巨人脚印的传说不是后世附会,可能在先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姬”,可能是周人从商人那里借的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成为了自己的姓。

“姜”,这个字和羌太类似,羌为牧羊男,姜为牧羊女。这个解释完美无敌,反正我是信了,因此羌方=姜戎。

商人并不重视姓氏,称呼他人都是以某族、某方、某人的方式。

因此大规模称姓称氏,应该也是从西周开始的。

二、先周

东周时,太子晋劝说他的父亲周灵王时,有提到过他的先祖,从弃到文王总共十五代。

作为嫡系后代,太子晋应该不至于记错祖先的世系。然而上古到先周一千多年,才十五代,这可能吗?

有一说后稷是官职,从初代后稷(弃)到末代后稷(不窋)都叫后稷,从不窋开始到文王十四代,很有道理。

作为对比,从成汤到帝乙十六代,差差不多。

公刘具体什么时候迁豳难以考证,可能是中商时期。考古意义上的最早的先周文化是郑家坡文化孙家类型,上探到武丁时期。

但是,目前在先周遗址并没有发现周人对古公亶父以前的先祖的祭祀(祭祀成汤的倒是有),周人没有像商人那样有个明确的周祭制度。

这可能是周人累迁,没有能力搞周祭有关系。

祖甲时期,羌方(刘家文化)逐渐增强,先周文化受到其较大的影响,周人的古史传说可能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姜戎紧密相关。

因此我猜测姜水、姬水可能都在豳地附近。

武乙时期,古公亶父迁周原,武丁时期有妘周之方,在周原一带,被武丁揍过。

妘周变成了姬周,从此开始,周人真正成为了周人,不再是豳人了。

文丁、帝乙时期,周人更像是商人在西土的打手,帮商人抓祭品,经常献俘虏于商王。

也许是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先周也是有人祭的。

从西土出土的甲骨看,文王曾经以三女牲祭祀文武帝乙,后面武王在殷都大搞人祭就不用说了。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周人即使没有人祭的传统,也不反对人祭。

武王伐纣过程前文讲过了,这里就不再讲一遍了。

三、周公

武王在殷商世族的默许下攻灭纣王后,世族们终于发现自己玩脱了,这个外援居然不打算回去了,还在东方安插了许多据点。

小邦周凌驾于大邑商之上,自然会遭到强烈反扑。

于是武王一死,以管、蔡、武庚为首,整个东土大叛,姬周差点回到解放前。

如果管、蔡只是反对周公,那西土卿士们说不定还会继续在他们与周公之间和稀泥。

但是管、蔡和殷遗民、东夷联合起来了,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一路打到黄海。

在东方遍地都是的子姓封国全部被打废(除了宋),可谓武德充沛。

周公是圣人而不是圣母,所以殷都被刨了,变成了殷墟。人祭的历史也由此被埋葬。

与此同时,从文、武至周公,吸取了商亡的教训,也开始构建起一套新的体系代替殷商体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敬天法祖。帝祖合流被彻底废弃,祖先们不再是神,而是人,神权色彩逐渐淡化,走向世俗化。

上帝也不再是需要祖先神去沟通,喜怒无常的至高神灵(很有克苏鲁味),而是以受命的形式直接与周王发生联系,于昭于天,并与德联系起来。

人祭几乎消失,人殉逐渐减少。虽然西周依然存在人殉,但主要集中在旧殷人、东夷的墓葬中,姬姓、姜姓君主墓葬中的人殉并不多见,比如对西周晚期的重要诸侯虢公墓葬的挖掘过程中,就没有发现人殉的痕迹。

到了春秋,人殉又有复兴的迹象,战国时期逐渐以俑殉替代。秦汉进一步走向衰落,之后一直反反复复,直至近代。

周礼逐渐代替殷礼。考古表明,并不是周公大手一挥,殷礼就全部玩完这么简单的。直到西周中期,周礼才逐步继承并吸收了殷礼,当然也不能否认周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宗法分封。早期分封在晚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但商王和诸侯的关系,还只是联盟盟主与联盟成员的关系

周人继承了这套分封体系,并将其系统化,复杂化,天子也正式成为诸侯的主君。

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姬姓诸侯作为小宗被分封到东方各地,管理庞大的殷遗民和东夷人。他们在自己国内又是大宗,以此类推。

周文化也以这种方式传播到遥远的北土、东土、南土。

因此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实现后面秦汉政治上的统一,但是已经初步完成了文化上的统一,诸夏、华夏逐渐成为共同认同。

姬姜联盟进一步加强,周天子与姬姓诸侯们广泛与姜姓诸侯们联姻。

由于就那么几个姓,氏+爵位+名的称呼就流行了起来,比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等。

西周时期如果直呼他人姓名,大概率是要准备打架了。

东征结束后,周公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洛邑,并以中国为名。

中国,也就是中央之国,周天子也就成为了中国之主,在中国,履行天子的义务,接受四方朝拜。

在西土,周天子又与诸侯们一样,履行以藩屏周的义务。

周公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但可能是由于曾经代行王政的过往,以及以王莽为代表的狂热粉丝行为的影响。

从唐玄宗开始,他的位置逐渐被孔子取代。到了宋代,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周公曾经代行王政的事,也不怎么提了。

总之抛去虚无缥缈的古史传说不谈,说周公是华夏人文始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四、成康昭穆

周公建立起的这套礼乐教化制度,伴随着的却是姬姓诸侯们向东土的迅速扩张。

说好的郁郁乎文哉呢?揍起殷人、夷人、蛮人、狄人们来一点都不文。

一直在周昭王+六师丧于南土之后,周人的扩张才停下脚步。

要知道一百年前,周人还只占领着一个小小的豳地。

在向南土的扩张受挫后,周穆王转向了经略西土,开始频繁与戎狄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