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下水层交互产生的气压现象。\"省环科院专家蹲下取样,试剂瓶瞬间变成绛紫色,\"苯胺类物质超标,附近肯定有历史污染源。\"
陈凡的喉结剧烈滚动,记忆闪回两个月前的防汛抢险。他忽然抢过工程图纸:\"泄洪渠改道时挖出过八十年代的农药桶,会不会是填埋场渗漏?\"
\"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督察组长的吼声惊飞了树上的乌鸦。陈凡却摸出手机摇人:\"赵大奎,把防汛时用的围油栏拖到三号井,再喊十个会憋气的后生!\"
当吸油毡铺满污染区时,陈凡正戴着防毒面具核对危废台账。他突然抽出1989年的供销社进货单:\"敌敌畏采购量比使用量多出三吨,差额正好对应挖出的空桶数!\"
\"但追责时效已过......\"环保律师刚开口就被陈凡打断:\"我们启动的是生态修复程序,不是行政处罚。\"他点开最高法指导案例,\"无主污染场地修复费用可由财政垫付,再向潜在责任人追偿。\"
暴雨在午夜突袭修复现场。陈凡蜷在临时指挥棚里改材料,突然接到镇长急电:\"老农药厂厂长的外甥是省政协委员,说要告我们破坏营商环境!\"
\"他舅舅九二年就破产了,适用《民法典》污染者终身责任制。\"陈凡抹了把窗上的水雾,\"倒是这位委员的公司正在申报生态补偿项目,需要我提供环保证明吗?\"
电话那头的忙音混着雨声格外清脆。陈凡翻出加密云盘里的证据包,当年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三亩未披露的填埋场正好位于现今的泄洪渠下方。
黎明前的监测数据显示苯胺浓度下降时,陈凡的胶靴已灌进两斤泥浆。他望着晨曦中劳作的村民,忽然想起三年前处理第一起环保投诉时,连采样瓶都不会开的窘态。
末伏天的热浪裹着捷报袭来。陈凡作为全国基层环保先进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却在发言时突然调转话头:\"这个案例暴露出历史遗留污染监管的盲区,建议建立'生态考古'机制......\"
台下原本准备鼓掌的手纷纷摸向记录本。陈凡知道,这些握笔的手将会把他的建议拆解成若干课题,而他正在成为某个链条上的关键齿轮。
散会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走廊里,导师将烫金的聘书拍在他胸前:\"乡村振兴专家库需要你这样的实践派。\"陈凡摩挲着证书上的国徽纹路,忽然想起青岩镇档案室里那盏长明灯,此刻正照亮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