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1 / 2)

第57章

历俊的脑子昏昏沉沉,身上却火辣辣的,一刻都无法停歇的痛苦,使他彻夜难眠。

他想过自己为何会落入今天这般境地。

他想过自己若是再多做些什么一定会有不同的结果。

他更想过自己不该贸然杀死李老,就该带着他,悬于军旗之上,这样李唯小子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他唯独没有想过自己错了,更没有为死在他手下的亡魂忏悔过。

所谓坏人‘迷途知返’,不是因为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是因为他输了,他想扳回一城继续赢下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有那么多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李唯和大部分人的精神都是正常的,血腥的场面看几次会麻木会接受,但不代表会热爱。

坏人得到他‘应有’的报应就足够了。

若李唯继续派人医治着历俊,使他研究出的酷刑一下下的作用在自己身上,最后再把他做成人彘,这样做是对的,是历俊罪有应得,种因得果。

可李唯这样做,历俊就要被洗白了。

(下文不要提前拔刀,谢谢诸位)

李唯知道以史为鉴,单看明朝他就知道自己要如何把控度,如何办事了。

如明朝的方孝孺,他是明朝文人集团因利益与皇权冲突,被推出来做伟人的信标。

如李唯,他做大唐皇帝,势必要与太多人为敌。

就算他以赫连孛做靶子,也绝对不能出现:

让皇帝宠臣赫连孛,与女帝宠臣、酷吏历俊做对比的情况。

因为等式一旦成立,这就这不仅仅是与他为敌,这意图是在篡改历史,抹杀李唐。

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明吹傻逼,明朝不如清朝’?起因有很多,但岁月史书占大头。

方孝孺被朱棣砍得冤枉吗?

冤枉个蛋。

他是壮烈牺牲的文人榜样吗?

他是个屁。

真正发自内心认为朱允炆是正统皇帝,并且追随他的,要么殉国,要么继续奔走各地,拉拢豪绅、士族,无一不站在抵抗的最前线,他们也都是文人而非武将。

方孝孺呢?躲哪里去了?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杀进南京,岂会在刚进皇宫之中就高呼‘老子要称帝’?

能豁出去跟猪抢饭吃的朱棣,会在功成名就、临门一脚时如此猖狂,丢掉脑子忘乎所以?以至于被人诟病?

方孝孺一个文弱老叟,怎么就能在士兵厮杀、敌我分不清的南京皇宫里,不被任何人阻拦精准地冲到了朱棣面前,大呼‘啊!你个造反的逆贼!’。

再说朱棣清君侧后被拥立登基时,按照周礼,所谓礼节、所谓文书早就该准备好、该被写好了,还用得着亲自找方孝孺去写?

讨伐燕王的檄文都是方孝孺起草的,朱棣更是怒斥过方孝孺该死该杀。

如此前后矛盾的事当真是朱棣所为,他是脑有恶疾吗?

还姚广孝、朱高炽跪地苦苦哀求朱棣,‘哇!这是我们大明文人最后的种子,不能杀他啊’。

能早早押宝朱棣,做靖难幕后黑手,能爬个山就感慨出‘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的人,谁是文人种子?他心里觉得方孝孺配吗?

做高僧闲云野鹤、淡泊名利,早就把自己一辈子身后名都安排好了的人,他干这种事?

再说,朱高炽,朱棣带兵进南京的时候他还在北平守家呢。

确定了‘永乐’年号以后,才从北平才来的南京,朱高炽是会面对面快传,还是给朱棣打了视频通话?劝他别杀那个写密函设计离间他和朱棣,要他死的方孝孺?

朱高炽是一直以仁厚形象示人,但他应该不是个憨直蠢驴。

且朱高炽若此时就在南京,以他的脑子和学识,他能不去阻拦朱棣以‘永乐’做年号吗?

永乐,最初是北宋方腊反贼的年号。

说燕王朱棣文盲没读过书,可以。说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朱高炽没读过书,这可以吗?

这群文人就是要让朱棣这辈子、死后千百年,都刻上洗不掉的反贼烙印。

可他们没想到,历来能做太宗皇帝的,除了宋太宗丢了人了(姑且算是内斗行家),都是有天大本事的。

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

朱棣凭一己之力,使永乐彻底成为了盛世的代名词。

现代人知永乐大帝、永乐盛世、永乐大典,若非特别钻研历史的,谁去考究那个方腊是个什么东西?

但他们还是改成了历史的。

不亲自一本本书去翻、去考究,连百科、ds都被喂得不知所谓,提到明史就装疯卖傻。

如果明朝皇帝当真如这群文人记载的不堪,为何公知心中的灯塔会说‘如今东方古国将要恢复他们在明朝时期的统治力’。(唐朝太远了,考虑一下他国历史长短)

诶呦喂,怎么就不说恢复成清朝时的统治力呢。

敌人最见不得对手好,且他一定是最了解对手的。

所以这时候回看所谓明史中的实证。

‘欸!我亲眼去太庙看了!朱元璋鞋拨子脸!

欸!我亲眼在太庙看见了!太庙里面供着的是个朝鲜妃子的牌位,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儿子!是卑贱的庶子!

欸!诛杀十族,残忍!血腥!暴戾!’

每一次明史被修订,朱元璋、朱棣就更暴虐更愚蠢,方孝孺死的就更壮烈,编造故事的bug也少了一点。(虽然老朱家人确实有毛病,但与文中提及事情无关)

单说,清朝还为杜撰的壮烈之士方孝孺打过补丁呢。

不然还能咋办?方孝孺死前的绝句,怒斥朱棣弑杀至亲骨肉残忍至极。

嗯,朱允炆呢?

一个薛定谔的杀了侄子,一个证据确凿的杀了几个叔叔全家,到底谁更过分些。

为何要提及明史的惨烈。

因为和自己的处境像啊。

他比北平远点在朔丹,是嫡子但不是藩王是安和驸马,国度内的皇帝他也不干人事逼得自己和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也要‘清君侧’,他也要南下擒龙,他也要与朝中大势力做斗争强化皇权,与这个女频世界杜撰的正统对抗。

这不就是历史的车轮滚来滚去重复不停复制粘贴吗?

而且他的版本还地狱些。

他要制约的不是文人集团,是文人集团的前身,传承千年的世家门阀集团。

正常历史中的唐朝,门阀集团被黄巢拿着族谱一个个点名对着杀光了。

带来的好处就是,底层真正有本事的人,有了上升的渠道,科举它真的是科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