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需静养...\"朱载钧迎上去,触到父亲腕间的防铅护腕内衬,绣着的《女戒》词句下,隐约可见工禾纹暗记。
\"让我说完。\"朱厚照望向窗外的铅玻璃温室,橡胶树苗在硫磺灯下泛着油光,\"当年朕用《大统历》算蒸汽钟,今日载钧用《周礼》治工业污染...礼法啊,就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他从袖中取出《工器都护府密旨》,火漆印里嵌着红树林炭颗粒,\"铅安城守将,非朱姓宗室不得任——载堉久在南洋,可先调回;景王载錤镇日有功,待日本工器监稳固后,亦可兼领。\"
三日后,铅安城奠基仪式在古运河畔举行。朱载钧手持青铜铲,铲面刻着\"工器与山河共生\",第一铲土填入的,是混合着红树林炭、萤火虫腹液的\"净铅土\"。盲匠们用稻芒刻度火铳敲击地基,铳声与远处的地震监测铜钟形成九九共振——这是工器监算出的\"地脉宁息\"吉时。
\"此城分三重:内城驻禁军,中城置工坊,外城种红树。\"朱载钧向围观的百姓展示防铅面具,\"工坊废水先经红树林过滤,再由盲匠触检,若验出铅毒...\"他转动腰间的蒸汽火铳,\"本朝火器可轰敌舰,亦能轰烂违规的烟囱。\"
是夜,工器监的\"工器流火\"在铅安城上空拼出《周礼》环保条文,荧光松脂落在新栽的红树林上,恍若千万盏小灯。朱载钧望着舆图上的铅安城位置,忽然想起朱厚照的话:\"真正的安全,不是把工器锁在皇宫,是让它在远处长成保护皇宫的墙。\"
铅安城的第一座炼铅炉点火时,朱载堉从南洋送来的鲻鱼已在净化池产卵。盲匠们用触感测绘出的排污管道图,与《水经注》里的古河道完美重合。而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朱载钧案头的《工器环保律》末页,用明矾水写着一行密文:\"铅安城地下三尺,藏着火铳改良的关键矿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