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连连
李恒愕然:拜访我?</p>
廖主编询问:你没看过报纸?金庸先生已经不止一次公开在报纸上表达对你的敬意,想见见你真人。</p>
李恒回想一番,点了点头:有印象,好像曾看到过两回这类新闻。</p>
廖主编失笑,何止两回,小邹帮你统计过,报纸上有4次。</p>
人家还曾在香江新闻媒体面前当众向大家推荐了你的所有书籍,称赞你是当代中国文坛,让他比较烦躁。</p>
关于奖项,廖主编的期待似乎比李恒本人还大,比他更渴望,言下之意就是:《收获》杂志需要奖项来证明,李恒更需要奖项来稳固在文坛的地位。</p>
书房没有外人,两人很多话题都百无禁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聊得嗨起时,还会对着作协那位喷几句。</p>
说什么尸位素餐啊,懂不懂什么叫啊,这类话语他还是第一次从温文尔雅的师哥嘴里听到。</p>
两人这一聊就聊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要散场下一楼吃饭时,廖主编又记起一件事:</p>
哦,对了,师弟,有个导演想把《活着》拍成电影,对方把信寄到了我办公室,你有没有意愿?</p>
李恒问:谁?</p>
廖主编说:张一谋。</p>
李恒心说果然是他,一猜就是他,对方愿意支付多少版权费?</p>
廖主编笑了,心道师弟还是那师弟啊,果真是没变,还是那么爱钱,张口闭口就是钱,对方没在信里说钱的事情,只是初步征询我们的想法,说我们同意的话,人家会带着诚意过来亲自面谈。</p>
李恒张嘴就来:电影版权低于20万免谈。</p>
廖主编看着他,瞬间说不出话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p>
20万啊!</p>
一部电影的经费又能有多少?</p>
这是多个普通家庭的积蓄?</p>
不过稍后想到《活着》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又有些释然。</p>
廖主编说:成,我就这样回复对方。</p>
李恒笑着说:在信里,你可以适当往上提提价。</p>
廖主编问:你就不怕这桩生意黄了?把人家吓跑了?</p>
李恒无所谓地表示:吓跑就吓跑呗,反正东边不亮西边亮。现在我又不缺这几个钱,就算闲置在那里也没太大干系。</p>
不缺钱,这就是他的底气所在。</p>
听说后世老余2万就把《活着》的电影版权给卖了。可此一时彼一时啊,老余卖版权的时候,这书还没造成轰动,在社会上根本没什么影响力可言。</p>
而现在情况不同啊,用21世纪的话说,《活着》已经成了大热IP,有了群众基础,有了观影基础,这就是票房潜力和保证。这么一算,收20万怎么了?</p>
贵吗?</p>
真他娘的一点都不贵好吧!</p>
晚餐是周诗未亲自下的厨,麦穗和孙曼宁帮着打下手。</p>
廖主编还是第一次吃到周诗禾的菜,一上桌就不停夸赞厨艺好,吃得十分尽兴,用两大碗饭的行动表明不是口头吹嘘而已,是实打实地好吃。</p>
离开前,廖化拍拍李恒肩膀,语重心长说:老师最近一直在惦记你,还提到了你的下一本新书。</p>
你上次可是当他面说下本新书有眉目了的,先好好养精蓄锐,我和老师都等着你再攀高峰。</p>
矣,好。</p>
李恒下本书确实有一些落头了,但不会这么快下笔。</p>
因为他得亲自去考察一段时间才敢写,要不然Bug太多,无法自圆其说。</p>
等到送走廖主编和编辑邹平,忍了一顿饭的孙曼宁再也忍不住了,拽着李恒胳膊猛地问:</p>
李大作家,廖主编说得是真的吗?你的作品《活着》要出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