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压轴题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代数背景,题目设计巧妙,涉及到复杂的数学结构和抽象思维,让裴瑜不由得陷入深思。
她想起了2006年阅读过的一篇数学论文《数字游戏、coxeter群的几何表示以及dynkin图的分类结果》。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代数与几何的交叉领域,给了她不少启发。
受到这篇论文的启迪,裴瑜逐渐理清了思路,抓住了题目的核心。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自己的解题步骤。
一边写着,裴瑜一边在心中暗自感叹,这种题目对于陶哲轩那样的数学天才来说,恐怕只是小菜一碟吧。
做题途中后,她忍不住偷偷瞄了一眼陶哲轩的考试状态。
澳大利亚队的陶哲轩坐在不远处,神情平静,笔下流畅。
他那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仿佛早已胜券在握,脸上没有半分的焦虑和彷徨,反倒是裴瑜自己,却因为这一瞥而感到不安,信心被悄然动摇了。
陶哲轩为什么这么淡定。难道他能拿满分吗?
裴瑜心里泛起一阵波澜,各种疑问和自我怀疑接踵而至。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试卷上,很快收敛心神,继续埋头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动试卷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轻微叹息声。
裴瑜不时停下笔,皱眉思索,随后又继续奋笔疾书。
终于,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裴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裴瑜低头扫了一眼自己的试卷,对于第三题的解答,她始终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她心中有些忐忑,还是整理好试卷,起身交了上去。
杂声喧闹的走廊上,各国的参赛选手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都在讨论着刚刚结束的考试。
走出考场,裴瑜迅速与队友们汇合。
大家围在一起,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考试的情况。
队友李平利率先开口,急切地问道:“裴瑜,你第三题写出来了吗?”
“勉强写出来了,但我总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够优雅,可能还有更好的思路没挖掘出来。”裴瑜如实回答,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她对自己的解答并不十分满意,总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李平利听后,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你能写出来就不错了,我第三题只写了一半,卡在最后一步怎么都推不下去。倒是第一题数论题,难度比较小,我用了一个常规方法解题,应该没太大问题……”
他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摊开手掌,直接在掌心上写起了公式。他一边列出关键步骤,一边检查数对,丝毫不介意墨水弄脏了手掌。
其他五位队友都围拢了过来,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裴瑜带头为他鼓掌:“好厉害,你应该能拿到第一题的满分。”其他队友也纷纷附和。
就在这时,澳大利亚队的选手们正好从他们身边经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年仅11岁的陶哲轩。
裴瑜余光瞥见他们的到来,迅速调整情绪,转头用流利的英语对李平利称赞道:“Your solution to the first problem is brilliant, Li pingli. I’m sure you’ll get full marks fo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