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不划算的分数溢价(1 / 2)

李招娣在这次的高考中,拿到了京海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看到那张薄薄的通知书的那一刻,她的眼睛里突然涌出泪水,喉咙里挤出一声压抑的抽噎声,随即再也忍不住,捂着脸哭了出来。

不等她的声调完全起来,学校里又有几个学生跟着抽泣起来。有的同学低头抹泪,有的则红着眼睛望向窗外,压抑了太久的期待和压力在这一刻彻底释放。

裴瑜看着他们,忍不住长长地喟叹了一声。

在他们的哭声背后,裴瑜仿佛能听到无数家庭的叹息。

高考是一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京海一中的学生们算是幸运的了。

他们身处华国的大城市,就读于京海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堪称华国一流。

家里大多也有能力托举他们,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相比起偏远地区的中学生,他们的起点已经高出太多。

他们是整个京海市,乃至整个华国里,最有机会考上大学的年轻人。

今年的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91万,而最终被大学录取的,只有57万人。

这57万个名额背后,是无数幸运叠加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包括家庭的支持、学校的培养、个人的努力,甚至还有一些飘忽不定的命运的眷顾。

而与此同时,有134万个家庭,注定要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失望而归。

那些落榜的考生,很多人从一开始就站在不公平的起跑线上。

他们或许就读于偏远乡村的破旧中学,教室里连黑板都残破不堪,老师可能只有一两名,还要身兼数职,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他们的学校很可能从建校以来,就没有一个学生考上过大学,甚至连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寥寥无几。

家庭条件更是捉襟见肘,父母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供孩子读到高中已是不易,更别提额外的学习资料或补习费用。

精神上的鼓励也往往是奢侈的,家里人或许连“大学”这个词的意义都不甚明了,只知道读书是“出路”,却不知道这条路究竟有多难走。

即便如此,这些考生依旧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他们或许连一本像样的参考书都没有,只能借来同学用过的旧书,反复抄写重点;他们或许连电灯都没有,夜里点着昏黄的煤油灯,趴在破旧的木桌上复习到深夜。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但他们依然选择拼尽全力,只为那渺茫的一线希望。在八零年代的华国,大学文凭是无数人跳出农门、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