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看不透的 迷雾(2 / 2)

但比去年要好很多。

汤有味了,还飘着油花花。

家里有油,有盐,还有干净的粮食,虽然粮食不多,但过年拿出来让家里人吃个肚圆还是可以的。

新年有个新的盼头。

在过年的这一天余令收到了很多蒸馍。

蒸馍很平常,又不平常,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吃的上。

在书里讲,它常用于祭祀和节日庆典,象征着大家对未来丰收和风调雨顺的祈愿。

大家把自己都不舍得吃的蒸馍给了余令。

代表着对余令这个读书人尊敬的同时,又包含对余令的期望。

希望余令当个大官,带着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在新的一年初三这日,衙门突然来人了,这一群衙役把手中的锣鼓敲打的几里地都可以听到。

看书的余令吓了一跳,以为是乞讨的来了。

就在余令想着要不要出去看看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大喊声:

“余令老爷,余令老爷在不在府里,大喜啊,快出来接喜啊!”

余令一愣,想到了朱县令那一日告别之前说要给自己表功。

难道是表功这件事下来了,朝廷给了赏赐?

余令走出门,外面顿时热闹了。

衙役看见余令先是一愣,心里忍不住嘀咕了起来。

老天爷爷,难怪说读书人都是天上的星星,原来是真的啊。

这么小的娃都能杀贼,还是案首,这太了不得了。

见余令面带疑惑,衙役反应过来后立刻从托盘拿出一件衣裳就往余令身上套,嘴里说着吉祥话:

“余令老爷有功,朝廷特封其为将仕郎,带品的,带品的,乃我朝官员初授之阶,每月有俸禄呢!”

余令望着绿色的官服,心里说不出来个啥感受。

大明王朝文散官共有四十二阶,将仕郎是最低那一个。

这还是一个文散官,是一个只有荣誉没有权力的官位。

只要有功于朝廷,或者是品德名声好,就可以获得。

如果在大明初期这个官职很有用。

现在只能说一般般了,甚至可以说泛滥了。

因为这个官阶花钱就可以买得到,只要有门道,官职按品级明码标价。

卢象升也说了。

江南那边稍微有点钱的都会去买个官,不管大小,只要是实权,能进官场就行,这样利于他们做生意。

进了官场,他们能获取一手消息。

(ps:严嵩专权时期文官州判300两,吏部郎中、主事开价3000两,后涨至1.3万两)

余令知道这个官其实就是一个名头而已,至于衙役说的俸禄,那就别想了。

朝廷都没钱了,不可能给你俸禄的。

百姓们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

他们畏惧的望着余令,等报喜的衙役拿着赏钱离开口,纯朴的乡亲的们围了过来。

小声的问将仕郎要不要缴税……

“应该,或许,不用吧……”

余令虽然回答不出来,屯子的所有军户却是开心不得了。

直接喊着老天爷开恩,老天爷开恩了……

屯子终于有了一个官了!

屯子的百姓开心了,可在长安城里,三匹快马正直直的穿过长安城,朝着南山屯子这边冲来。

懒散的衙役看见这三人,连抬起头的勇气都没有。

这骏马,马背上的人,这一看就是出自卫指挥使司的人。

这群人都是杀胚,干的都是杀人的活,惹不得。

屯子的喜庆才落下,余令才把来看热闹的人送走,远处就传来了马蹄声,声音由远及近,直接冲到了屯子口。

“谁是余令?”

余令推辞不了众人想看自己穿官服是什么样子,就把将仕郎穿上去。

一点都不合身不说,官服上还绣着一个鹌鹑。

(ps:文官九品是鹌鹑,武官九品是海马。)

大家还没看清楚官服的料子,还在猜那个鸟是什么鸟的时候,门外突然又喊了起来,而且语气是那么的不客气。

“来了!”

余令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穿着戏服一样的官服就走出了家门。

马背上三人一见余令穿着官服出来了,脸上的倨傲退散,赶紧翻身下马。

“奉都指挥佥事军令,军户余令杀贼有功,令余令……”

余令听着军令心如死灰。

本以为日子好了一点,才有了一点的盼头,如今卫所的这一道军令直接打回了从前。

军令很简单,直接以余粮年龄太大为由,由儿子余令接替其百户之职。

让余令统领南山下七个军屯,负责屯田,训练,准备今年秋日进山杀贼。

这么一搞,别说今年参加府试了,怕是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余令想不明白,军屯都名存实亡了。

自己怎么就让一个都指挥佥事给记住了名字。

余令忍不住回忆,回到长安,也没惹过任何纨绔,怎么得罪任何官员,怎么就招惹上了都指挥佥事。

惹上了一个三品的大官?

“余百户?”

“在!”

“接军令吧!”

余令深吸一口气,日子苦不要紧,就怕自己又怕吃苦又认命,既然死不了,既然看不透,那就干!

“遵命!”

三匹马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五味杂陈的余令呆呆地站在原地。

余令把自己在长安见过的所有人都想了一遍。

余令万分肯定问题定是出在朱县令身上,至于为什么,余令看不透,也想不通。

出去晃了一圈的南宫回到了别院,才进门,老仆就迎了上来了。

“沈爷,京城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