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何子林与冉秋叶结婚(1 / 2)

何子林站在四合院那棵百年老槐树下,仰头望着漫天飘落的银杏叶。金黄的叶片打着旋儿掠过青瓦,落在生了苔的砖地上,像谁把秋天揉碎了撒在这方小天地,为肃杀的深秋添了层毛茸茸的暖意。他的拇指反复摩挲着口袋里卷边的结婚证,红绸封面被体温焐得温热,边角处还留着冉秋叶糊窗花时蹭上的麦粉,恍惚间竟像揣着个小火炉,熨帖着这阵子筹备婚事的奔波与忐忑。

“秋叶,要不就定在28号吧。”他转身望向正在糊窗花的冉秋叶,浆糊罐里的麦粉是从食堂攒了半个月的边角料,透着股淡淡的麸香,混着窗外飘来的银杏叶气息,竟成了这年月里难得的温馨味道。冉秋叶握着剪刀的手顿了顿,红纸上的并蒂莲刚剪出半朵,刀刃在暮色里泛着微光,映得她镜片上的雾气都成了暖金色:“小娥姐最近总坐在门口发呆,她娘家的事……”话没说完就被何子林接过,他想起上周娄小娥帮冉秋叶补棉袄,在煤油灯下穿针引线的模样,针尖划过布料的沙沙声比任何窗花剪纸都要温柔:“我知道,许大茂最近总在院门口晃悠,但小娥是咱四合院的人,就算她婆家成分不好,咱这儿也不能让她觉得孤孤单单的。”

秦婶端着半盆白菜帮子从厨房出来,青布围裙上沾着上午帮何子林浆洗白大褂时溅的面汤,星星点点的白渍在暮色里像落在深蓝天幕上的碎雪。“子林啊,”她用袖口擦了擦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攒了半年的花生,颗粒饱满却寥寥可数,“婶子帮你把西厢房的土炕烧热了,聋老太太腿脚不利索,坐那儿暖和。这花生你收着,就当给你们添个喜果,别嫌弃。”何子林接过油纸包,触到里面的花生带着体温,想来在秦婶怀里揣了整整一天,纸包上还留着她身上淡淡的艾草味——那是她帮聋老太太熏艾条时染上的。

暮色渐浓时,院门“吱呀”一声开了,娄小娥抱着个蓝布包进来,旧丝巾松松地扎着头发,发尾还沾着片银杏叶。她抬头看见窗台上贴着的红双喜,眼角微微发颤,脚步在青石板上顿出半拍,像是怕踩碎了这难得的喜庆。“秋叶,”她掀开布包,里面是白底碎花的的确良枕套,针脚细密得能看见月光,“本想等你大喜时送,没想到……”声音像浸了水的棉花,轻轻落在糊了一半的窗花上,手指却还在枕套边缘摩挲,那里绣着两朵并蒂莲,与冉秋叶剪的窗花竟像商量好了似的。

聋老太太由何雨水搀扶着进来,枣木拐杖每敲在砖地上,都像敲在时光的琴键上,“咚咚”声里带着岁月的厚重。老人浑浊的眼睛在看见何子林和冉秋叶时忽然亮起来,像淬了火星的炭,颤巍巍的手先摸了摸何子林掌心的烫疤,又捏了捏冉秋叶的指尖,布满老茧的手指像老槐树的根系,粗糙却带着暖意:“好娃子,这院子里的老槐树都看着呢。”说着从补丁摞补丁的兜里掏出枚铜钱,用红绳系在冉秋叶手腕上,铜钱边缘磨得发亮,不知在老人兜里揣了多少个春秋,“老辈人说,这能拴住好日子。”

何子林看着眼前的三位长辈,忽然想起上个月在食堂熬红薯粥,聋老太太让雨水端来的那罐糖精。铁皮罐早生了锈,却被擦得锃亮,罐口还缠着圈红毛线,说是攒了三年,专为院里的喜事备的。此刻的西厢房里,秦婶正把花生摆成心型,放在掉了瓷的粗瓷碗里,每颗花生都挑过,饱满得像要蹦出来;娄小娥正帮冉秋叶别上从娘家带来的银簪,簪头的流苏晃出细碎的光,映得冉秋叶耳尖都红了;冉秋叶正往聋老太太的搪瓷杯里添热水,水蒸气漫上来,模糊了窗纸上的红双喜,却让这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像被放进了刚出锅的蒸笼,连空气都带着暖意。

“就别等时局好了。”何子林忽然开口,望着糊好的窗花在风里轻轻晃动,红纸上的并蒂莲仿佛在微风中舒展花瓣,“再难的日子,也得有个热乎的盼头。”他想起系统空间里藏着的半袋玉米粉,本想留着给冉秋叶补身子,此刻却觉得,拿出来蒸锅喜糕,让这苦日子里的甜实实在在化在每个人嘴里,或许更有滋味。那些藏在粗粮里的甜,就像秦婶怀里的花生、娄小娥的针脚、聋老太太的铜钱,在艰难时世里,都是暖人心窝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