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李招娣的志愿问题(2 / 2)

全国范围内,大约有30所重点大学只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如果第一志愿没填好,基本就与这些顶尖学校无缘了,即便分数再高,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由于信息闭塞,大家对大学的了解实在有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各个学校之间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优劣概念。很多考生和家长甚至连某些高校的主打专业或地理位置都不清楚,填报时往往是听人说一句“这个学校不错”,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决定。

不过有一点倒是格外确定,京海人特别热衷于报考本地的高校,简直到了趋之若鹜的地步。京海市的高校在分数上溢价特别严重,录取线历年来都比其他地方同级别学校高出一大截。

大家普遍觉得留在本地读书方便,离家近,能省下不少路费和生活成本,也方便家人照应。而且京海的学校在本地的名气大,校友资源丰富,毕业后在本地找工作也更有优势。正因为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京海的高校就成了香饽饽,竞争异常激烈,分数线水涨船高。

很多考生,包括李招娣在内,宁可分数高点也要挤进京海的学校,也不愿意去外地读一个可能更容易进的大学。在他们看来,留在本地可以给他们更多有人可以帮一把的安全感,对本地院校的身份认同也更强。

李招娣又咬了一口冰棍,苦笑着说:“我爸妈说了,京海的学校再难考,也得试一试。去外地读书,他们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头,而且他们觉得外地的学校再好,回来找工作也没京海的学校吃香。所以我的志愿,基本上都是京海本地的学校和周边城市的师范学院,别的没怎么考虑。”

李招娣说,她在“本科”和“专科”这两部分都选了“不服从调剂”,只有在“中专”部分选了“服从调剂”。

她说出了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我心里本来是这么想的,要是本科我看上的学校没考上,那就去专科里我还觉得不错的学校;要是专科也去不了我中意的,那就随便吧,去中专也行,反正大不了就上个中专,总比什么也没有强。至少有个文凭,将来找工作也好说一点。”

结果,到了校级审查的时候,李招娣的志愿填报问题被一眼识破。学校负责审核志愿的曲校长直接把她叫到了办公室,语气严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曲校长当时说:“你这志愿填得不行。但凡是个本科,肯定比专科强;哪怕是专科,也比中专强。你这‘不服从调剂’选得太冒险了,万一分数差一点,学校不录你,你就直接掉到下一档了,多可惜!这可不是小事,回去好好想想,改一改,把‘本科’和‘专科’的部分都加上‘服从调剂’,这样保险一些。”

李招娣答应回去再斟酌斟酌。曲校长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纵观整个80年代,每年高考报考人数在200万上下,而其中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只有二三十万,录取率始终维持在10%-20%之间。填报志愿稍有失误,就可能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甚至直接落榜。“不服从调剂”这种选择更是增加了落榜的风险。

时间一天天过去,等待成绩的日子让李招娣如坐针毡。她每天都在估分和担忧中度过。终于,到了7月26日,高考分数线如期公布,让李招娣这段时间寝食难安的高考分数揭晓了。

今年的高考,依旧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之残酷令人咋舌。

1968年出生的人口高峰期,造就了庞大的考生基数,全国共有2772万人。这一年恰逢1968年出生的人口高峰期,造就了庞大的考生基数,全国共有2772万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高考录取名额仅57万,录取率刚过2%,堪称残酷。这意味着,平均每50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能有幸踏入大学(含中专)的门槛。

裴瑜回想起记忆中自己小学一年级时的50个同学,最终只有一人能实现大学梦,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今年的京海市高考分数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复旦大学和京海交通大学的分数力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成为众多考生心中的“香饽饽”。

更令裴瑜惊讶的是,后世的双非院校上海外贸学院,竟然在文科录取分数线上登顶,风头一时无两。

而同样位于京海市、后世已默默无闻的华国纺织大学,在今年的理科录取中也能跻身全国前十,甩开不少名校。所以,高校的声誉和分数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深受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裴瑜的记忆中,后世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常被一些人戏称为“低分巨无霸”,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招生规模却较大。她惊讶地发现,今年武大和华科今年的分数线不仅不低,反而是所谓“中九”高校中的领头羊,甚至与顶尖的“华东五校”(复旦、上交、浙大、南大、华东师大)的差距并不明显。

不少非985的院校在分数线上也能与后世的985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比如,bJ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甚至西北大学,表现都很好。

也有一些高校的分数线出现了意外情况。例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由于在京海市投放的招生名额较多,再加上考生填报志愿时信息不对称,出现了“捡漏”现象,这两所名校的一本录取分数线被压低了。不过这种“意外”并不具备普遍代表性,更多是招生制度和信息闭塞的产物,估计到了明年就没有这种好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