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深海探寻纪,庄公十一年(2 / 2)

(连忙)“诶?!我怎么没想到啊。”

“就和以前一样,当我有疑惑的时候,还可以像先前一样,向我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以及我的那几位师哥师姐们请教一二啊。”

“他们在这方面懂的,应该比我多吧。”

“毕竟,多多益善嘛…”

“至圣先师孔子,都曾‘不耻下问’过。”

“身为一介学徒弟子,有什么问题,积极的向老师与师兄妹寻求帮助,不也是‘天经地义’的吗?”

“好嘞!”

“那事不宜迟,就让我赶快行动起来吧!”

于是乎,在思索片刻并振奋精神之后,王嘉这小子,就又像往常那样怀揣着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他的工作之中了。

当然啦,和先前一样。

在这之中,仍然有一小部分“疑难杂症”和“怅惘之惑”之类的困难问题,需要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请教,从而答疑解惑。

于是乎,他在这之后,便像以前一样虚心的向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求教,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见解。

而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也在那一刻都很负责,尽心尽力为他答疑解惑。

好在,通过不断的翻阅相应的书籍寻找相关知识,并且经过论证分析、实践理解与相应的思维发展与扩展。

最终,他的疑惑得以全部解决。

在此之余,他也将关键的知识点与信息,记录在他原先准备的小竹简与小册子中,方便他日后回到现代之后,与现代相应的着作典籍进行比对。

在这之中,当广泛阅读与之有关的竹简卷帛、着作典籍,并且与老师以及一众师哥师姐的交流探讨后。

王嘉这小子的眼界,一下便“打开”了。

而他对于古人勇于探索探险,认知未知事物精神,也是大为赞叹的。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再度恢复了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是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庄公第十一年事件的相关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庄公第九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庄公第十—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在鲁国国君执政第十一年的时候,与鲁庄公执政的其他年份一样。

这其中,同样发生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值得人细细思考的有趣之事。

鲁庄公执政第十一年的春天,正逢周历正月之时。

紧接着,在夏五月戊寅的时候,鲁庄公带领鲁国的军队,在鄑地打败宋国的军队。

再然后,秋天的时候,宋国国内发大水了。

最后,在冬天的时候,王姬出嫁到齐国。

话说,就在鲁庄公执政第十一年的夏天。

此时,正值暑日,骄阳似火,宋国却突然发动战争,原因是之前乘丘那次战役的失利让他们耿耿于怀,所以决定出兵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大军前往边境抵御宋兵。当鲁军抵达战场时,发现宋国的军队尚未列成阵势,这给了鲁军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鲁军毫不迟疑地迅速迫近攻击,最终在鄑地一举击败了宋军。

在古代战争中,对于战斗结果有着特定的称谓。如果敌人还未列阵就被击败,称为“败某师”;双方都已列阵则称为“战”;若是大败崩溃,则称为“败绩”;若能战胜并俘获敌人的勇士,则称为“克”;通过埋伏军队取得胜利,则称为“取某师”;若是周朝的军队战败,便会被描述为“王师败绩于某”。这些术语不仅记录了战争的结果,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亲临鲁宋两国大战的战场围观的王嘉,此时此刻,便不由自主的感慨道。

“看来,自周朝传下来的宗法礼乐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这战事战争领域,诸侯和周天子打胜仗与打败仗之间,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划分啊。”

“只不过,无论何时何刻,作战都要讲究一个纪律和策略。”

“除了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从而为作战取胜赢得更多的可能性以外。”

“军队自觉服从军纪,军纪严明,也是很关键且重要的因素。”

“并且,战争的性质,自己的军队是否‘师出有名’?是否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否和先前曹刿论战一样军中有足够的气势,得到了百姓民众的支持,在社会舆论中占尽先机?”

“这些因素,和先前那几条因素一样,都是关乎在战争中,己方是否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条件。”

“因此,分清主次、协调各方、灵活搭配、坚守正义、获得支持…”

“这些…无论何时,都是军队作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而一国的军队,为了谁战?为什么而战?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式,积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战?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军队都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呼…”

“或许,在经历长时间战争的‘洗礼’,以及对和平与当下的国内国外大体环境‘反思’后。”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对于这些题,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明确回答了。”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抬头朝天边望了望,长呼了一口气,然后便任凭着东风吹拂他的脸颊。

而他在这一刻,也是在默默的感受着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生动时刻。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

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很快,时间便来到了秋天时分…

就在这个时候,宋国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洪水灾害。

鲁庄公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便派人前往宋国表示慰问,并传达了这样的话语:“上天连续不断地降下大雨,导致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害,你们为何如此不顾及百姓呢?”

宋国国君听罢,紧接着便回应道:“这实际上是我对上天不够恭敬,上天降下灾祸,竟然还让贵国国君为此担忧,非常感谢您的关心,但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大臣臧文仲听后,便发表评论道:“宋国恐怕要走向昌盛了。”

“当初大禹和商汤把过错归咎于自己,所以能够蓬勃兴起。”

“而夏桀和殷纣呢,却把罪责推给他人,结果迅速灭亡。”

“而且,各国遇到灾荒时,国君都自称‘孤’,这是符合礼制的。”

“言辞充满敬畏之情,称呼也遵循礼仪,宋国的繁荣应该没有问题。”

后来,人们得知这些话,其实都是公子御说所说。

由此,大臣臧孙达便评价道:“这个人具备成为国君的素质,因为他怀有一颗关爱百姓的心。”

而在一旁偷偷围观着的王嘉,此时此刻,也是心生自己的感悟。

“鲁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是何等的仁德与仁慈啊!”

“鲁国与宋国,这两国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

“正当宋国国内发大水的时候,鲁庄公不仅没有袖手旁观,并加以冷嘲热讽。”

“反而,还亲自派人前去慰问…”

“这种‘以德报怨’的方式,要想做出来,这得要具备何等的勇气呀!”

“至于后续评价之言,无论是这臧文仲所留,还是那公子御所说,其实都不重要。”

“与其讨论出处问题,不如借此明析一下身为明君的治国之政。”

“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暴君和昏庸无能的君王与统治者,他们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个遍。”

“而因他们的错误政策,最后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都是值得当下与后世当政之人,铭记并借鉴的重要内容。”

“毕竟,只要学会不犯前人所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不盲目目走前人的老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时刻保持独立思考。”

“这样的话,在实际操作实践上,就能够避免许多的问题了。”

“鲁庄公这一举措,在常人看来,可能不合常理。”

“但是,他却不知道的是,他只看到了‘眼前’,并没有看到背后长远的利益。”

“做任何事情,除了未雨绸缪,亡羊补牢以外,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眼光,学会衡量利弊,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看待一个国君与统治者的候选人,是否如此能够担当大任。”

“除了嘴上说说可是不够的,更多的都是要拿出实际行动的。”

“要‘知行合一’,最终才能让江山社稷与人民百姓所信服。”

后来,再度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转移。

最后,冬天的时候,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乘丘之战,鲁庄公亲自击鼓,士气大振,宋军大败,鲁庄公用金仆姑箭射中宋将南宫长万,鲁庄公的车右歂孙趁机将其生擒。战后,宋人请求鲁国放回南宫长万,鲁人答应。

南宫长万回到宋国后,宋闵公却以此事嘲笑他,说:“以前我很敬重你,但现在你成了鲁国的囚徒,我就不再敬重你了。”这让南宫长万心生怨恨。

对于这件事,置身事中的王嘉,先是评价宋国国家宋闵公毫无战略眼光,不懂得知人任事,维系内部的和平发展,而是在无意中激起潜在矛盾,无形中为后续的灾难,埋下了祸根。

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当下,不应该从以前和现在还有未来等多种角度去考虑。

也许他现在是因为遇到挫折一时失去志气,所以看起来像是失去了优势一般。

但是…一旦能够细心开导,并在关键的时刻重拾信心。

那么他原先的优势潜能也能被“激发”出来,会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除此之外,他在就是谈到了广交朋友,建立友谊而不是树立敌人的重要性。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王嘉便进入了与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相关话题细致入微的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庄公第十二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