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这是失分的重点区域之一。
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技巧。
评分标准相对灵活。
林辰星在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效果时,故意遗漏了一种修辞手法。
并且在赏析主旨时,观点略显保守,没有挖掘出更深层的情感。
这样处理,失分大约在三到四分。
现代文阅读。
两篇,一篇论述类,一篇文学类。
论述类文本,他精准地把握了所有信息,确保客观题不失分。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他再次使用了“保守策略”。
分析人物形象,他抓住了主要特征,但忽略了一些次要却能体现人物复杂性的细节。
探讨文章主旨,他得出了符合主流的观点,但没有提出更具个性化、更能体现阅读深度的见解。
这部分的失分,他控制在四到五分。
到目前为止,他预计的失分,累积在八到十一分之间。
距离目标十五分,还差四到七分。
最后的希望,也是最大的变数,落在了作文上。
六十分的作文。
题目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典型的思辨类题目。
非常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论述水平。
林辰星开始构思。
他不能写得太差,否则总分会被拉低太多,达不到一百三十五。
也不能写得太好,否则分数太高,同样任务失败。
他需要写出一篇,看起来立意深刻,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但仔细推敲,又会发现论证不够严谨,或者论据支撑不够有力,或者思想深度“差了那么一点点”的文章。
这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写作。
他选择了从“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两个角度来论述。
结构清晰。
开头点题,中间分论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
语言方面,他适当用了一些排比、引用等修辞,让文章看起来有些文采。
但在论据的选择上,他依旧避开了过于生僻或者深刻的例子。
在论证过程中,他故意留下了一两个逻辑衔接不是那么紧密的地方。
仿似思路跳跃,考虑不够周全。
结尾的升华,也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拔高。
他写得很认真,字迹工整。
仿似在全力以赴。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在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上,都进行了怎样的计算和权衡。
写完最后一个字。
林辰星轻轻吁了口气。
他感觉,比上午做完两张理科卷子还要累。
这种精确控制下的输出,对心神的消耗极大。
他估算了一下。
这篇作文,得分应该在四十八到五十分之间。
失分在十到十二分。
加上前面累积的失分。
总失分,大概率会落在十三到十五分这个区间。
非常接近一百三十五分的目标。
但,这只是他的估算。
语文阅卷的主观性,终究是一个无法彻底消除的变量。
他看了一眼时间。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二十分钟。
他开始检查。
这一次,他检查得格外仔细。
不是检查错误。
而是检查那些“故意”留下的瑕疵,是否足够“完美”。
是否能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精准地扣掉预设的分数。
检查完毕。
他放下笔。
没有再看书。
也没有闭目养神。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窗外。
夕阳的光芒,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侧脸上,留下长长的影子。
他的表情很平静。
仿似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在等待最终的审判。
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
监考老师开始收卷。
林辰星最后一个交卷。
他站起身,收拾好东西,走出考场。
走廊里,已经挤满了兴奋或者沮丧的学生。
他们在对答案,在估分,在讨论着考题的难易。
林辰星穿过喧闹的人群。
走向教学楼后的小树林。
他需要去找虞栀梦。
然而,当他走到小树林入口时。
脚步却猛地顿住了。
小树林里,空无一人。
虞栀梦,不在那里。
小树林里,空无一人。
虞栀梦,不在那里。
林辰星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脚底窜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