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汉正街的期货末日II(1 / 2)

1992年1月21日,武汉粮油期货交易所。

电子屏上的红绿数字疯狂跳动,大豆、小麦、玉米的合约价格曲线像被无形之手拉扯,每一秒都在刷新历史高点。交易大厅里挤满了红着眼的投机客,汗臭与烟味混作一团。角落里,谢一扬慢条斯理地摩挲着一枚青铜钱币,钱面“乾隆通宝”四字早已磨得发亮。

“涨!再涨!”一个穿涤纶衬衫的中年男人捶桌嘶吼,他手里攥着满仓多单,额头青筋暴起。三天前,他抵押了老家县城的两套房子。

谢一扬轻笑一声,将铜钱弹向半空。钱币旋转着划出弧线,被他反手扣在掌心。

第一节:谣言入市

昨夜十点,一则加密电报从郑州发往全国七大粮交所:“黄淮流域遭遇百年大旱,夏粮减产已成定局。”电报署名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特聘专家”,盖着模糊不清的电子公章。

事实上,这位“专家”是谢一扬豢养的气象学博士,此刻正在东湖别墅里搂着三线女明星看《渴望》。而那份盖着电子公章的红头文件,出自张铁柱从黑市买来的仿制打印机——墨盒里掺了特制荧光剂,验钞灯一照就能现形。

“老板,现货市场开始跟风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数据流,视网膜投影出武汉各大粮库的监控画面。画面里,十几个穿扬帆工服的搬运工正往卡车上垒麻袋,袋口故意露出霉变的玉米粒。

谢一扬拨通卫星电话:“让《长江日报》发头条。”

次日清晨,百万份报纸铺满江城街头。头版通栏标题触目惊心:《旱魃肆虐!鄂豫皖三省夏粮绝收在即》,配图是龟裂的稻田和枯死的麦苗。没人注意到,照片角落里那根电线杆上贴着“1990年7月”的计划生育标语。

第二节:杠杆绞杀

期货价格在谣言中一路狂飙。当大豆合约突破4000元\/吨时,谢一扬的操盘手们开始悄悄建仓空单。他们通过上百个拖拉机账户分拆头寸,每个账户持仓严格控制在交易所限仓标准之下——这是谢一扬从327国债战役里学来的招数。

“谢总,武汉第二粮库的刘主任想见您。”秘书递上一张烫金名片,背面用铅笔潦草写着“救命”二字。

谢一扬把名片折成纸飞机,随手掷出窗外。他知道这个刘主任——半个月前还趾高气扬地拒绝扬帆集团的“合作建议”,现在怕是连棺材本都押进了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