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安西军的“清君侧”思想,最后的长(2 / 2)

岑参等人只是在思索这句话的意思。</p></p>

“唉!你们和我在河陇的部下一样,明明有节度使的才干,却只能屈居于我之下,甚至连副使都不是。”</p></p>

“那东北的安禄山,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却坐拥三镇节度使。十载的时候,安禄山在土护真水被奚族、契丹打得抱头鼠窜,却无受到责罚。”</p></p>

“还有剑南的鲜于仲通,平白无故挑起战端,大败给南诏,却还能回长安任武部侍郎。”</p></p>

李瑄没有明说,接下来的话,变得义愤填膺起来。</p></p>

被李瑄这么说,车神塞、李嗣业、白孝德、卫伯玉、郝廷玉等将领,心中确实不忿。</p></p>

因为李瑄说得是实话。</p></p>

世人都知道安禄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受到圣人的宠信。</p></p>

曾经李瑄为四镇节度使,控地万里,但没有人不服。那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加身。</p></p>

还有那鲜于仲通,寸功未立,就靠着杨国忠,从芝麻大小的官,成为剑南节度使。</p></p>

他们这些将领万里苦战,才有这种地位。</p></p>

“不要多想,我只是为你们惋惜。可惜我不是宰相了,不能像是提拔哥舒翰、王难得、安思顺一样,去提拔你们。”</p></p>

在众将领心情复杂的时候,李瑄又这么说一句。</p></p>

“跟随李帅一起征战,是生平一大快事,哪怕是兵卒,也无怨无悔。我们相信李帅一定会重新登上宰辅,位极人臣!”</p></p>

车神塞向李瑄拱手说道。</p></p>

他们才想起,李帅已经登临过高峰。</p></p>

“我回不去了。圣人不允许我变法,大族和大臣们反对我变法,豪强和地方抗拒我变法。”</p></p>

李瑄叹了一口气,又说道:“可我害怕大唐积重难返,又不得不寻求改变。让百姓衣食无忧,让将士们远征在外,不必为家中担忧,这是我的夙愿。”</p></p>

“当今天下思变,李帅一定能回长安,澄清天下,我等都支持李帅。”</p></p>

李瑄话刚落,李嗣业大声喊道。</p></p>

他是长安人,家中是开元盛世培养出的富农。</p></p>

但天宝以来,家中明显不如之前,好在他天生勇力,使家中富贵。</p></p>

他清楚李帅之法,是为百姓考虑,是侵犯豪强大族的利益,才会激起他们的反对。</p></p>

以前,李嗣业一直以为自己的勇猛大唐的将士,还要回到各自的军中。</p></p>

在宴会上,李嗣业跳起胡舞,高大的身躯,像猛虎一种气势,有一种雄健之美。</p></p>

李瑄也不吝啬,他在军中弹奏琵琶,是他最得意的《十面埋伏》,他担心远处的士兵无法听到,在各个方向连续弹奏四五次。</p></p>

李瑄拿出精馏烈酒,给有士卒们品尝。</p></p>

没喝几杯,就醉倒一片。</p></p>

士卒们唱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嘹亮曲子。</p></p>

这种与士卒同乐,让士卒对李瑄的敬重无以复加。</p></p>

几乎每个士卒,都能背出一首李瑄的边塞诗,作为卖弄的资本。</p></p>

自从今日开始,在安西、北庭军中,就有一众思想在流传,短时间内传遍全军。</p></p>

大概意思是杨国忠和一些大臣、豪强,排挤李帅,安禄山向圣人进谗言,才使李帅郁郁不得志,在安西领兵作战,无法展现心中抱负。</p></p>

士卒们感同身受,不能自己。</p></p>

这一夜,注定有人醉倒,也有人彻夜难眠。</p></p>

时间转瞬,到达八月初。</p></p>

李瑄告别长离和姜月瑶,强行拉着边令诚,启程回长安。</p></p>

同行的还有李嗣业、车神塞、张兴、程千里四个获得英雄勋章的人。</p></p>

李瑄只带着一百名亲卫,一人四马,轻装简行,力求快速。</p></p>

但边令诚这个死太监拖延李瑄的步伐,被李瑄一路催促。</p></p>

直到九月下旬的,才到达咸阳。</p></p>

或许这是李瑄最后一次以臣子的身份回长安。</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