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脉随情志变疏肝解郁(1 / 2)

第75章 脉随情志变疏肝解郁

仁济堂中医馆的铜制风铃在晨风中轻响,苏怀瑾刚整理完李淑兰的随访记录,就见候诊区角落缩着个穿黑色大衣的女孩。她戴着黑色毛线帽,围巾几乎遮住半张脸,指尖反复摩挲着抗抑郁药瓶,发出细碎的响声。

“苏医生,27岁,张小雨,”护士小林低声递过病历,“诊断中度抑郁半年,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后恶心呕吐,西医建议联合中医治疗。”苏怀瑾抬头,看见女孩眼神空洞,眉间紧锁如拧成一团的丝线。

“最近睡得好吗?”苏怀瑾轻声询问,指尖搭上寸口——脉弦细而数,如按琴弦,符合《中医诊断学》“弦脉主病,诸痛与郁”的记载。张小雨沉默良久,突然哽咽:“每晚噩梦不断,梦见被无数代码困住,醒了就心跳加速。”

舌象分析仪显示舌质红,苔薄黄,边尖有明显瘀点。“是不是总觉得胸口堵?喜欢叹气?”苏怀瑾继续追问,女孩机械地点头:“领导说我效率低,可我敲代码时手都是抖的……”

程野抱着心理评估报告进来,hAmd量表评分24分:“西医诊断抑郁发作,中医属于‘郁证’,肝气郁结化火。”他调出脉象图,“弦脉张力高,像绷紧的琴弦,符合《黄帝内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的病机。”

“您的脉像被揉乱的琴弦,”苏怀瑾递过温茶,“长期压力大,肝气没法舒展,就像电脑后台程序疯狂运行,耗光了内存。”她翻开《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先让肝气顺畅,情绪才能平复。”

张小雨突然掏出手机,屏幕上是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说明:“吃了两周,每天吐三次,比抑郁还难受。”苏怀瑾扫过药物说明书:“西药是抑制神经递质,您的脾胃虚弱,承受不了苦寒之性。中医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比西药温和。”

“中药能治心病?”女孩的声音带着怀疑,“我试过冥想、运动,都没用……”苏怀瑾点头:“您的舌尖红、脉弦数,是肝郁化火伤阴,就像手机电池快没电时反而发烫,我们先给情绪‘降温’,再补阴液。”

“丹栀逍遥散加减,”苏怀瑾写下处方,“柴胡10g(北柴胡,皂苷含量≥0.8%)、丹皮9g(炒至微焦)、栀子9g(炒栀子)。”她特意注明,“配合耳穴压豆,神门、肝、心区贴王不留行籽。”

程野递过耳穴贴示意图:“每天按压三次,每次3分钟,符合2019版《中医神志病指南》。”他指着墙上的《针灸大成》,“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贴压神门能调节自主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