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胡黄连愈骨蒸潮(1 / 2)

(夏至·结核低热)

夏至正午,感染科病房的吊扇吱呀作响,却吹不散38岁李建军身上的灼热气浪。他蜷缩在病床上,薄被被冷汗浸透,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人。“抗结核药吃了一个月,下午还是烧到37.8c,”他妻子攥着血沉报告单,指尖发抖,“医生说排除耐药菌,可这汗出得人要虚脱了……”

苏怀瑾掀开被子,触到患者掌心的灼热感顺着指尖蔓延。脉诊时,指下的脉搏细数中带着弦意,仿佛琴弦绷到极致,舌质红绛少苔,像块烤干的红砖——典型的阴虚火旺,正如《本草纲目》所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不止”。

“肺痨日久,耗伤肾阴,”她翻开病历,血沉60mm\/h的数值格外刺眼,“西医抗结核是攻邪,中医得滋阴降火,不然这把虚火要把人烧干了。”护士递来的体温单上,午后体温曲线准时攀升,像精准的倒计时。

处置室里,苏怀瑾举起两种饮片对比:“这是胡黄连,”她夹起深褐色的节状根茎,“来自西藏,形如鸡爪,断面有金色小点;这是马尾连,”指着旁边的细长根须,“味苦性寒,却没胡黄连的退蒸功效。”患者家属掏出的“结核清热片”包装袋上,成分表赫然印着“胡黄连”,但显微镜下的木质部导管出卖了真相——分明是廉价的马尾连。

“他们用马尾连充数,”她调出hpLc图谱,“真正的胡黄连含胡黄连苷2,能抑制结核杆菌dNA复制,马尾连里根本没有。”想起上个月会诊的肝损患者,她语气沉重,“虚热用错药,好比给漏船再凿洞。”

药房送来的胡黄连堆在案头,苏怀瑾亲自倒入黄酒浸润:“每10g饮片配10ml黄酒,炒到表面微焦,”她盯着炒药锅,深褐色的根茎渐渐透出焦香,“酒炒后胡黄连苷2含量提升25%,还能引药入血分,直捣虚火老巢。”胡黄连地骨皮饮里,6g酒炒胡黄连配15g地骨皮、10g知母,“这是《证治准绳》的底子,退五脏潮热最对症。”

治疗台上,她将五倍子磨成细粉,用米醋调成糊状:“神阙穴是任脉要穴,”棉签蘸取药膏敷在脐部,“醋性收敛,五倍子酸涩,晚上敷6小时,把流失的阴液兜住。”想起《本草拾遗》里的“盗汗神方”,她解释,“外治配合内服,好比关上窗户再添柴,不让阴液再漏。”

治疗单上,异烟肼和利福平准时静滴,苏怀瑾盯着肝功能化验单:“ALt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她叮嘱护士,“胡黄连配白术、茯苓,就是给脾胃上保险,不让苦寒药伤了后天之本。”四周后的症状记录显示,盗汗减少70%,体温终于稳定在37c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