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不到,‘笔’是它的「意象」衍生】
【不只是‘笔’,它还有‘纸’】
【‘笔’和‘纸’都是它的「意象」衍生】
全知之眼特地在意象那里标注了一下,表示这是个重点。
“意象?”苏允琢磨了一下,“这不是个艺术手法么?”
尽管苏允的语文不好,但关于这种基本的概念他还是知道的。
他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意象】的那段话。
......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景象来寄托观情思的手法。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
意,指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意念等,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情感是‘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喜怒哀乐这些情绪。”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象,比如冬天的梅花,夏天的梧桐。”
讲台下,是无数个看着语文老师的学生,他们的头从第一节课抬到了现在,还要再上一节课就能去吃晚饭了。
语文老师看着学生这么认真,她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把‘意’寄托在‘象’上,便是‘意象’。
‘意象’便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之间可以互相组合,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营造更具层次感的意境,还能丰富作品的表达维度。”
比如最广为人知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枯藤”和“老树”“昏鸦”组合,一步步加强阅读者的印象,描绘出毫无生机的暮秋景象。
但如果只是“藤”、“树”和“鸦”,则什么都描绘不出来。
“树”和“老树”、“藤”和“枯藤”的区别便在于此。
“树”是客观存在的物象,不带任何情感。
“老树”被作者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情感或者其他象征意义时,就成为了意象。
语文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同学们,王国维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意象这两个字的本义,哪个同学可以说出来?”
“我知道!是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同学在下面喊道。
语文老师摇了摇头,“很可惜,只是沾了点边。还有其他同学知道的吗?”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在思绪纷乱中,穿着蓝白校服的苏允听到了老师的问题,在心里回答道。
他喜欢看笑话,书也看了不少,可语文就是不好。
“老师,是不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在下面答道,桌上推着高高的书籍。
苏允所在的班级是他们学校里的优秀班级,因此天天有写不完的卷子,发不完的书,和老师们打印整理出来的资料。
就连放假的时候都要比其他同学早来到学校,别人有七天的假期,他们只有两天,就连晚自习都要被拿去上课,留给他们自己复习的时间非常少。
没有地域优势,只能靠时间堆叠知识的高度。
桌子上的抽屉已经塞满了,桌子下的地面也堆满了,他们有专门的柜子。
也堆满了。
“不错。”语文老师赞许道,“回答正确,就是这句话。”
讲完这句话,语文老师看到底下有一个学生的眼神空洞,目光呆滞。
她眉头一皱,猛地一拍桌板:
“苏允,你又在发呆!
只有四十多天就要统一考试了,还不知急!”
......
【什么艺术手法?】
全知之眼有点摸不着头脑,它说。
【意象是权柄依附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