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国之栋梁非只一人,满朝文武皆能胜任(2 / 2)

可在收集六个人的罪行的时候,太子意外发现番邦、藩国和他们之间的来往。包括老皇帝御驾亲征这段时间,好多藩国联络他们,六个人一边安抚,一边快报报给了皇帝。

宗青一琢磨,不管怎么说,六个老臣还是忠臣。至于收受贿赂,截留贡品,一是有些倚老卖老,二是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想要给家人积累些财富。

同时,宗青考虑六个人既没反心,又忠于父皇,按理说该告老还乡了。

山海帝国建国伊始就立下一条规矩,凡告老还乡的官员,哪怕是获罪的官员,都会给一笔抚慰金。

当然,获罪的官员,不够杀头的,自请告老还乡给的抚慰金较少,顶多十年八年饿不死就行。

而像这六位位高权重的三朝元老,又为朝廷建立过许多功勋,如果告老还乡,皇上不仅会给一笔相当可观的抚恤金,还会给一块封地,保证他们的家族衣食无忧。

六个老臣为啥没告老还乡?

经过更深入的调查,宗青发现这六位没找到接班人,不放心朝政。

宗鸿有个习惯,无论与哪个大臣说话,都会有翰林尉在身边做记录。

翰林尉是大祥帝国特设的官职,原本是为华夏七雄中老三何红菱设计的。

虽然何红菱暴病身亡,这个官职却沿袭下来,不仅都是女官,各个文武全才。

通过记录和走访其他官员,宗青确定六个老臣不仅舍不得他父皇过于操劳国事,更不放心未来的新君,生怕出现权臣欺君。

同时,通过翰林尉的记录,六个老臣都和宗鸿说过太子年幼,皇帝又只有这一个儿子,帝位肯定是他的。

不过六位老臣不同意皇帝这么早就立太子,怕小太子年幼无知,被个别佞臣利用,更怕太子骄傲。

明白了六个老臣的苦心,宗青犹豫了一段时间,曾经考虑过就这样吧,忍到父皇凯旋而归。

思来想去,宗青觉得还是应该和六个老臣斗一斗,于是他找霍再爵,黄冼珺商量。

为啥找他俩商量?两个人是太子的师父,也是整个小子营的师父,同时两个人都是忠良之后,平时也都克己奉公。

两个人听了之后,也同意太子跟大臣们斗一斗,不过斗的不只是六位老臣,恐怕是朝廷一半的大臣。

宗青说他知道,早有耳闻这几位所谓的门生众多,这也是他想斗一斗这几位的原因之一。

黄冼珺也赞成,只是希望宗青想明白斗这一次有什么目的,斗过之后如何收手。

“师父,我的目的有十:

其一,我要让满朝文武真正认识宗青,让他们看看宗青到底是不是太子料。

第二,我要敲山震虎,也可能杀一儆百,这倒不是扬我的威立我的万,而是让满朝文武知道,国家有法度,父皇圣明,我的眼睛也不瞎。

第三,尽管六位老臣在用人上并没任人唯亲,可毕竟没有找出接班人,恐怕还是用人和推荐人有偏颇。

我打算借着这个机会,让六部协助六位老臣,把全国的官员,包括朝中的官员都过一遍筛子。

我想不仅是这六位,包括我父皇,官员任命之后,基本上就不再关注了。

当然,吏部有政绩考核,那只是形式上的,这么多官员,别说我父皇没时间挨个关注,就是吏部,恐怕也没时间真正的关注。

而这次,我让他们亲自看看每一个官员,该上该下,重新调整。

第四,借机重申不要搞师生之谊,他们也没有师生之谊。

就考个试,阅个卷,顶多是培训一些进去官场的规矩,这就是恩师了?

这明显就是考生想巴结考官老爷,目的是自己中了榜,能有棵大树好乘凉。

而考官们乐于收门生,自然是想安排门生在相应的岗位,将来办事方便。

严格的说,这已经构成营私舞弊了。再发展下去,师生之间,门生之间,门生和恩师的家人之间,很难不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轻则,这些人结党营私,祸国殃民;重则,利益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勾搭连环,卖国篡权都在所难免。

这个所谓的门第必须打破,宗青支持尊师重道,但绝不允许靠此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