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势不妙,征辽将军向赵如京借兵,见征辽将军越过自己直接找赵如京,赵献特别不高兴。
赵献找到征辽将军,说自己带本部人马直接杀到敌后,活捉辽西王,敌人不攻自灭。
征辽将军不同意,因为当时辽地有四个藩王,他来仅仅平定叛乱,其他三家藩王未必有意见。
可直捣敌人老巢,其他三家藩王很可能以为朝廷要平灭整个辽地,一定会起兵支援辽西王。
另外,根据兵力计算,就算辽西王倾全国之兵,也组不成五路大军。
这么看来,很可能其他三家藩王已经支持辽西王了,也出了兵。
另外辽西王也不傻,不可能让国中空虚,如果真的绕路直捣敌后,很可能全军覆灭。
赵献特别看不上征辽将军,并且以为他是想要赵如京好处,私自带兵杀入敌后。
赵献果然中计,他带兵杀入敌后,不仅四个辽王借机一起公开出兵,还撺掇蒙古王,扶余王,高句丽王等多家藩王,说朝廷想灭了所有藩王。
这下整个关外都反了,辽西王和辽北王合力困住了赵献,其他十几家藩王包围了征辽将军。
此时正好赵如京派长子赵勉来支援征辽将军。别看赵勉才十六岁,不仅骁勇善战,还精通兵法,同时恩威并用,先劝退了扶余王和高句丽王,又破了辽西和辽北的军队,震慑了其他藩王,解救了征辽将军。
赵勉和征辽将军合兵一处,重新部署兵力,派出七路先锋,几乎是排山倒海之势,直接占领了整个辽地,救出了赵献。
见比自己小两岁的侄儿救了自己,加上征辽将军没给他好脸,为了找回面子,赵献又私自率兵进攻蒙古王,再次陷入重围。
由于形势的变化,朝廷也让征辽将军给所有藩王点颜色看看。可此时已进入严冬,包括幽州兵都不适合冬季作战。
现在赵献被围,不打,这支部队就会全军覆没,征辽将军脱不了干系,也对不起赵如京。
可打下去,很可能损兵折将,造成更大的伤亡。
关键是不打下去,不救出赵献,就意味着征辽将军怕了蒙古王,蒙古王很可能得寸进尺。
最终赵勉请令,他要去和蒙古王谈判,双方本身没什么矛盾,只要放了赵献,赵勉可以代替赵如京给蒙古王赔礼道歉。
最终征辽将军选拔了五百名最精壮的士兵,个个身怀绝技,可以说是步兵里的尖子。
征辽将军还不放心,又抽调了两百名步军统领,组成更精锐的部队,由这七百人护送赵勉。
为了以防万一,征辽将军又派两千轻骑兵,四千马弓手,在蒙古王的境内巡回。
同时自己亲统十万精兵,大兵压境到了蒙古王的边境,用以震慑蒙古王。
还好谈判顺利,蒙古王放了赵献,并答应永远修好。
可谁都没想到,在回来的时候,蒙古王的辖区突然暴雪降温,困住了赵勉和赵献。
蒙古王和征辽将军双方,赵献和大部分士兵生还,赵勉却冻死在冰天雪地。
听着赵献喋喋不休的絮叨着,红霞有些不耐烦,何红菱拉了她一下,示意她让赵献说下去,恐怕这些事跟小福王有关。
与此同时,宗祥想起那些士兵很不寻常,带着小顺子又检查了一遍,幸好乾干带人看的紧,没出什么纰漏。
自己的小师弟乾支更不白给,不仅封住了山口,还放出十几个明哨暗哨。
奇怪的是赵献,见宗祥走了,反倒不说了,而是一直盯着宗祥。
何红菱明白赵献的意思,因为宗祥折腾过小福王,赵献对他心有余悸,恐怕说这些话主要是给宗祥听,希望他能理解小福王,别再折腾他。
可何红菱有点不理解,赵献是赵如京的堂弟,赵如京的长子又为救他而死,而小福王的父亲杀了赵如京,赵献为啥极力保护小福王呢?
还有小福王,眼神一直迷离。既然没看上那些王妃,为啥会受刺激?
以何红菱的了解,马明松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小福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大淫棍,更不至于刺激的这么深。
突然,何红菱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离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