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公楼出来后,一行人骑着自行车,没一会儿就到了正在进行内部粉刷的商店。
商店大门朝东敞开,门前是一片十余米宽的空地,与之相连的是粮店和浴池。
这一排虽是平房,可高度几乎和二层楼房差不多。
隔着一条道路,与商店并排的是正在验收的后勤综合楼和医院。
后勤楼的后面,是正在建设的锅炉房,锅炉房的南面,则是正在施工的文化宫。
领导们走进医院,这座医院的建筑独具特色,形状如同一个“工”字。
它的建筑面积达2127平方米,设有67个大小各异的专用房间,开设了10个医疗门诊科室,还设有拥有30张病床的住院部。
站在医院大门前,医院前面的平房构成了“工”字的那一横。
平房房顶有着凸形的挑檐,挑檐足有半米宽,挑檐下的木窗排列得整整齐齐,许多医生和护士正在擦拭玻璃。
大门位于中间位置,有一个宽敞的门厅,大约5米长、3米宽、4米高。
门厅外设有雨搭,雨搭由两根靠近路边的门柱支撑着,救护车能够从侧面开过来,直达雨搭下,径直通向大门口。
门柱上有水泥压铸出的凸形字,写着“职工医院”。
从大门进去,有三条走廊。
左右两条走廊分布着门诊科室,科室有的在阳面,有的在阴面。
阳面的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眼科、中医科、检验科、急诊室;
阴面的房间有妇科、处置室、理化科、化验科、辅助科以及卫生间。
另一条走廊向西延伸,第一间左边是药房,右边是挂号、收款室,再往东是x光室,室内安装了一台200毫安x光机和一台10毫安x光手提机。
继续往东,依次是财务室、材料室、手术室、敷料室、麻醉室、器械室,这些科室分别分布在左右两侧,构成了“工”字的一竖。
在这一竖的中间,有两扇分别向室外开启的门,一边通向后勤楼,另一边通向太平间。
一竖的尽头是楼梯,这里也是“工”字后面的那一横,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
楼下设有卫生间、水房、小锅炉房、办公室、休息室、值班室,楼上则是住院部以及院长、书记办公室。
厂领导到来后,程玉林、孙加和、乔明勋赶忙迎上前去,大家一同探讨医疗工作相关事宜。
前段时间,厂革委会下达文件对医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程玉林担任医院革委会主任,孙家和出任医院院长,乔明勋按副院长职责进行管理。
程玉林汇报说:“新医院通过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预计合并后单位工作人员可达70名,其中医护人员42名。在设备方面,厂里从福利基金中抽出资金购置了一系列医疗设备,有救护车1台;超声波2台;超短波3台;三波治疗仪1台;tdp治疗仪1台;直流感应电疗仪1台;音频1台;电兴奋2台;紫外线1台;红外线1台;辐射热治疗仪1台;6151心电图机1台;口腔科综合治疗仪1台;还有化验室所需的显微镜、血液化验设备......”
领导们查看了医院的各个房间和设备,又听完汇报,对医院的筹备工作表示认可,决定医院于1974年8月18日正式开门营业。
走出医院,领导们前往后勤综合楼,接着又来到了隔着道路的学校。
他们看完学校前面,又绕到后面,参观了文化宫和锅炉房,随后走到正在建设的家属住宅区,重点检查了已经完工验收的区域。
看着眼前这片美丽的家园,刘忠臣感慨道:“下一步,要是能把这些土路修成水泥路或者沥青路,那就更完美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974年8月18日。
医院开业典礼在上午8时准时开始,现场有讲话、唱歌、跳舞等活动,9点活动圆满结束。
谢云旺在讲话时强调:“真心不希望医院有太多人来看病,最好是设备和医护人员都准备齐全,但却很少用得上,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愿望固然美好,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这天,食堂正在进行大扫除,庞丙江刚把工作安排妥当,就接到通知说科长要组织开会。
庞丙江赶忙叮嘱大家:““打扫卫生可千万不能耽误做饭,这开饭时间要是延误了,大家都得饿肚子。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在保证这两点的前提下,把食堂彻彻底底打扫干净。具体工作就交给组长卢尚曙负责安排,大家务必积极配合。”
说起卢尚曙,他和彭大军还有着一层特殊的亲戚关系,他是彭大军老婆的外甥。
彭大军的妻子在家中姐妹三人里排行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