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恩怨2周山回老家(1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902 字 10小时前

在三线这边,刘长明的父亲正忙着适应新环境,四处走走看看。

与此同时,周山则跟着妈妈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同行的还有姚丹梅,她是王国庆的小姨子。

周妈妈和姚丹梅的姐姐在同一个单位,平日里关系十分要好。

得知周妈妈要回老家,姚丹梅的姐姐便跟周妈妈说,她妹妹也要回奎龙,而且凭借王国庆弟弟在火车上当乘警的便利,姚丹梅坐火车不用买票,让周妈妈和她妹妹一道走。

周妈妈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这可省下不少钱呢。

周山姥爷的家在北面的塔下县,位于这个小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早些年东北七省时期,这个县归奎龙管辖,后来省份重新划分,就被分到了另一个省的另一个市。

周妈妈说:“刚建国那会儿号召大家进城,支援军工建设,县里去保东厂的有四十多人。拨白旗运动时,家庭出身富农及以上的,好多都被清退回去了。后来又因为城里粮食供应紧张,一部分人主动回了村,最后能留在城里的少之又少。”

就这样一路聊着,他们来到了火车站。

周妈妈买了站台票,三人走进候车室。

很快,天色暗了下来,周妈妈从最边上的布包里拿出两个大饭盒,热情地招呼姚丹梅吃饺子。

姚丹梅推辞道:“不饿!”

周山站在椅子旁,眼巴巴地看着饺子,又瞧了瞧姚丹梅,说道:“姨,吃吧,这饺子可香了。”

周妈妈也在一旁劝了十多回,姚丹梅这才拿起其中一个饭盒,吃了起来。

周山和妈妈则吃另一个饭盒里的饺子,没一会儿,两盒饺子就被吃得一干二净。

收拾好饭盒,又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开始检票了。

候车室里人潮涌动,大家你推我搡,乱作一团。

周山他们瞅准时机,趁乱挤了进去。

到了站台,按照姚丹梅的要求,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来到站台南头才停下脚步。

周妈妈放下包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带的东西实在太多,累得她够呛。

姚丹梅看着地上堆成小山似的东西,说道:“于姐,你带的东西也太多了,多亏找了人,要不然就你这些东西,超重都得买票!”

大家一边说着话,一边翘首等待火车的到来。

姚丹梅今年17岁,为了逃避下乡,初二就装病辍学,从奎龙跑到了姐姐家。

她身姿高挑挺拔,身高足有1米7,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面庞修长,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上眼眶天然呈现出独特的三角形轮廓,为她的眼神添了几分锐利之感。

而她的眼仁并非常见的圆润模样,倒像是纺锤一般,两端稍尖,形状独特,在灵动流转间,透着别样的韵致 。

或许是因为这双眼睛,又或许是性格使然,她看东西时总是微微向上瞟,有人打趣说她就像一匹仰头看天、不肯低头吃草的母马。

姚丹梅来到锦东后,觉得这里很不错,便央求姐夫帮忙。

王国庆无奈,只好找奎龙的同事,帮她办了假档案。

1973年初,还不到15周岁的她就进了大集体单位。

家里人都劝她再等等,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进国营单位,可她性子急,总担心错失机会。

火车缓缓驶来,停稳后,两名火车工作人员走了下来。

姚丹梅眼尖,一眼就看到了他们,赶忙喊道:“哥!”

原来是王国庆的弟弟和另一名列车员。

他们带着周山他们走过两节车厢,来到了最后的第13节车厢。

车厢里人满为患,座位上坐满了人,地上也或站或坐着许多乘客。

王国庆的弟弟走上前去,跟靠列车员室那排椅子上的两位乘客打了声招呼,让他们站起来,安排姚丹梅和周妈妈坐下。

这两位乘客是王国庆弟弟的同事,之前受他所托,帮忙占了这两个座位。

周妈妈感激得不行,嘴里的谢谢说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走后,周妈妈开始整理物品。

她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上面的行李架已经摆满,无奈之下,只好把物品塞进椅子下面。

周山和妈妈挤在一个座位上。

又过了一会儿,王国庆的弟弟再次出现。

“哎,妹子,哥请你吃饭去。”

“吃过了。”

“吃过了也跟我走吧,刚才巧了,和我同班的那位同事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在上个站下车了,这不,空出个地方,你可以去那儿睡一觉。”

“那可太好了!”

“当然好了,早知道有这好事,就不让我的那两位哥们站着了,不过也好,成全这娘俩了。”

周妈妈见姚丹梅要走,心里有点不踏实,问道:“我在这儿没事吧?”

“放心吧!我跟列车员说好了,你就听列车员的安排就行。”

王国庆的弟弟低下头,小声地跟周妈妈叮嘱了一番。

姚丹梅走后,周山和妈妈的空间一下子大了起来,坐着也舒服多了。

又过了一会儿,列车长带着人过来查票。

周妈妈紧张得立马站起身,想要躲起来。

列车员见状,赶紧走过来,轻轻地把周妈妈按回座位上,然后站在旁边大声喊道:“别睡觉了,把票拿出来检票。”

列车长逐一检查车票,走到周妈妈这儿时,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便抬腿迈了过去,列车员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