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是吗?此次东北大捷,将士们得功,朝廷得利,殿下得名。颂行军纪,广布仁德,收揽人心,以求永固,难道不是这样吗?”</p></p>
“你啊,只看到了《请肃正衍圣公府败类奸贼恤地方百姓疏》。在上疏里,海公连孔圣人都弹劾了一番,家教不严,子孙出败类。”</p></p>
徐渭笑着答道:“海公可是弹劾过先皇和太祖皇帝,弹劾孔圣人不在话下。再说他没有说孔圣人如何,只是说他家教不严,子孙出祸害,实话实话,不好指摘。</p></p>
海公开了当头第一炮,众人出乎意料,却又觉得情理之中。”</p></p>
确实,海瑞是谁?这世上有他不敢弹劾的人吗?</p></p>
再说了,孔府那些人干得腌臜事,大江南北早有耳闻。别人指出来,还有人把头埋在沙土里不信,海瑞指出来,你不信,天下人都信。</p></p>
徐渭继续说道:“殿下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漕督王子荐就近兼抚山东,处置此事。目前来看,王子荐处置得不错,给孔圣人和衍圣公留了份体面,天下儒生们也就不好说什么了。”</p></p>
徐渭语气一转,变得语重深长,“汝契,你看,如此一件案子,暗藏的刀光剑影,难道不比你我征战漠南凶险吗?”</p></p>
李成梁也听得有点后怕。</p></p>
玩不起啊!</p></p>
徐渭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汝契,这些事不是我们不想涉入,就能跟我们无关的!”</p></p>
李成梁脸色一变:“先生,那我们怎么办?”</p></p>
徐渭往椅背上一靠,皱着眉头,眯着眼。</p></p>
“我们还在其次,关键是谭公和胡公,他俩是主心骨。现在谭公被召回,胡公不日也会召回,众矢之的,老夫担心他俩啊。他俩倒下,我们都没好果子吃!”</p></p>
李成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p></p>
谭纶和胡宗宪不仅德高望重,在南北诸将中威望甚高,还是文官,正经科试出身的文官,在大局还没被改变的情况下,能跟那些文官扳扳手腕。</p></p>
“汝契,所以我们要团结,要齐心协力。我们先乱了,对方就有机可乘,届时唇亡齿寒,汝契,而今大好局面,可是大家在太子殿下带领下,千辛万苦打下来的,万万不容有失!”</p></p>
李成梁默然一会答道:“先生放心,成梁心里有数!”</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