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起身,指向山路上一队香客:“那个拄拐杖的老人,你猜他是来求姻缘还是求健康?”不等我答,又指向檐下避雨的母子:“孩子在数瓦当滴水,母亲在摸口袋里的药——每个人心里都有块石头,你的文字要做撬石头的杠杆,不是搬石头的人。”
第三层:困境与出路的辩证
“你总让主角撞墙,却不让他看墙缝里的草。”师父用扫帚在石板上画了道裂缝,缝里真的钻出株嫩苗,“上个月你被马蜂蜇,疼得直哭,却发现蜂巢里有只刚羽化的蜂——痛苦里藏着什么?不是只有逃避和沉沦,还有让你忽然‘看见’的光。”
抛出的三个关键问题(附动作强化)
1. 观察之问
他猛地将竹帚插进花盆里(动作4):“这株兰草你每天看,它今早开的第三朵花,花瓣上有几个斑点?你连眼前的草都没看清,凭什么让读者相信你写的‘心碎’?”
2. 立场之问
忽然从口袋里摸出颗酸角(动作5),塞到我手里:“咬开。”酸汁溅得我皱眉,他却笑了:“你觉得酸,山下卖酸角的阿婆觉得甜——你写的‘苦’,是你的味觉,还是众生的百味?”
3. 出路之问
他抬手摘下廊柱上的蛛网(动作6),蛛丝在风里晃了晃,又粘回原处:“蜘蛛结网被雨打破,它是坐在碎网里哭,还是换个方向再结?你笔下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出家、要死心?难道转身看一眼来路,不是出路?”
山风卷着云气涌进走廊,师父袈裟的下摆鼓成风帆。我低头看手里的酸角核,忽然发现核上有条天然的裂缝,像极了他画在石板上的“路”。
“明日去挑水。”他拔起花盆里的扫帚,帚尖滴下的泥土在青石板上洇成小丘,“扁担要斜着肩扛,水桶要半满才稳——写文章如挑山货,太满会晃,太轻则飘。懂了?”
雨又落下来,打在檐角的铜铃上。我望着师父踏过积水的背影,忽然明白:原来好的文字不是制造风暴,而是像峨眉山的云雾那样——在每个峰回路转处,藏着让读者自己找到光的眼睛。